依然艰难前行:2011春晚观感


  每年的春晚几乎都是在希望中迎接失望,不管谁来导演,不管有什么创新,最终都会在批评声中落幕。13亿人的“年夜饭”着实不好做。对于刚刚落幕的2011年春晚,批评声又如往年一样,纷至沓来,看了一些名人的博客评论,有的甚至说春晚算是什么东西,一脸的不屑;而有的则肯定平民色彩增加了,有进步;再有的,还对节目逐一进行了点评,精神让人敬佩。由于孩子小的缘故,我看完春晚用了四天,当天晚上一部分,初一到初三白天再断断续续地看了些,总算内容看了一个差不多。仔细回味,有那么一点感觉,就是在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这一届春晚还是做了努力,继续前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最大的亮点还是平民色彩增加了,西单女孩、旭日阳刚、深圳的农民工街舞以及表演激光舞、呼啦圈的演员,都是民间选上来的,这样春晚更加贴近百姓。

  其次,对以往的“高大全”基调做了一些修订,歌舞升平的成份少了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多了些。

  再次,努力进行着创新,主持人虽然是老面孔,但主持形式与风格进行了调整,从简单的报幕向现场互动转型;演出的人员虽然以老面孔为主,但确实是给了新人机会。

  但努力的同时,也确实应该看到,春晚继续着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明显出彩的地方,包括赵本山的小品在内,不像过去的春晚会唱出一两首流行歌,捧红一两个人,留下让人回味的经典节目。最大的问题还是平民化不足,一些春晚的常客,远离生活实际,闭门造车的脚本显然不可能让人满意;一些节目的选取视觉还是狭小,当然错过了一些更为精彩的节目;对一些类别节目的选择,“保守”心态严重,内容老套。

  现在一些人在呼吁,干脆停办了春晚,这和当年的“股市推倒重来”观点一样,既不可取也缺乏民意。而有的全盘否定也是不够公允,年年办,谁来办都不好办,谁全盘否定让谁来试办一下?习惯一旦养成,变更起来实在困难,春晚实际上已经成为春节的新民俗,还是要面对现实,努力地往好办。核心是“开门”办的力度再大些,平民化的进程再深些,让13亿人共同办,效果肯定要更好。像赵本山等大腕可以继续上,但脚本得从民间来公开征集;民间海选春晚节目的力度再大些;给各地方台一些推荐权,共同选拔好节目;对社会的流行与热点多给予关注,让节目的时代性更强。一些过去好的做法应该传承,如过去对每年的流行音乐会编辑一个“流行风”的段落,给星光大道等民间文艺海选节目的胜出者一个亮相的机会,等等。

  总之,在连办了30多年之后,今后春晚的筹办只会越来越难,继任者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13亿人的“口服”大局出发,不断创新,争取下一年的“年夜饭”有个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