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年嚼裹儿
董宝瑞
今天是大年初六,是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运最忙的一天。
今天,贴出春节前于1月25日应秦皇岛日报《新周刊》编辑之约,写的《说说年嚼裹儿》。文章已发表于1月29日出版的《新周刊》和1月30日出版的《昌黎日报》。
《说说年嚼裹儿》全文如下:
虎年即将过去,兔年就要到来。人们又在紧张地准备年嚼裹儿了。
过年,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俗称“嚼裹儿”(“裹儿”的儿化音为多gùner)的“吃”。多少年了,人们一年四季的生活再艰难,过年时也要想方设法吃点好的,换换口味,弄点“嚼裹儿”,好好品味一下年味儿。
从古至今,人们多以过农历的腊八节为过年的前奏。不少地方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吃了腊八饭,还有二十二天半。”从腊八这一天起,人们就开始掰着手指,计算离过年还有多少日子,筹划怎样准备年嚼裹儿。
过年的序幕拉开,是在农历的腊月廿三。这一天是传统的祭灶节。过去,家家在这一天将供奉的灶王爷画像祭祀之后,用糖将其嘴粘住焚化,祈求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多数地方,把这一天称作“小年”。从“小年”开始,过年的活动逐次展开,如“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蒸年糕”等,到腊月三十(小尽年是腊月廿九)正式过大年。腊月三十过大年时,要吃一顿尽可能丰盛的年嚼裹儿,常常有炖肉、炖鱼、炖鸡和各种炒菜等,还要痛痛快快地喝上一顿好酒,吃上一顿好饭。
吃年嚼裹儿时,炖肉、炖鱼、炖鸡等,都暗含一定的过年讲究。吃粉条炖肉,有日子长久丰厚之意;炖一条大鱼,取吉庆有余之意;炖只大公鸡,取新年吉祥之意。在吃年嚼裹儿时,还要讲究成双成对,如四碟四碗,八碟八碗等,忌讳出“单”。这都是取丰丰满满之意,属于年嚼裹儿文化的范畴。
腊月三十晚上,要吃饺子。比较讲究的人家都是到子时吃水煮饺,取“更岁交子”之义。煮水饺时,要放几根面条,叫“穿元宝”;煮饺时要烧高粱挠子、芝麻秸,说这是摇钱树。饺子有煮破的,不许说破,言“挣”。此外,饺子馅也有各种说道,如用白菜馅意味有“百财”,用韭菜馅意味可“久财”,酸菜馅意味能“算财”,芹菜馅意味能“勤财”,肉菜馅意味能“有财”,鱼肉馅意味可“余财”,牛肉馅意味发“牛财”,羊肉馅意味发“洋财”,菜馅意味“财到”,香菇馅意味“鼓财”,大枣馅意味“招财”,甜馅意味“添财”,等等,皆取好的谐音,表达人们对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诉求。以往,年三十夜晚包的水饺,多是白菜拌肉,加点海米啥的;如今多是韭菜、对虾、扇贝等馅了。过去,吃完年三十饺子,全家要拜祖宗,在祖宗牌前磕头祭祖。大年初一到来,开始拜年。初一,一般吃蒸饺,取开年蒸蒸日上之意。过年时,有很多地方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为此,有诗称赞年糕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到正月初五,则吃“破五”饺子;这一天,家家忌讳“破”字,均希望用饺子把“破”字包住,在包饺子时不准有任何的漏洞出现。
过年时,一些地方的民间还有“六十五,添块骨”的习俗。凡家有虚龄65岁老人的,为祝其长寿,子女和亲朋好友皆于正月初五这一天带着猪髈蹄、寿桃、寿面、寿糕、寿酒,前来庆贺65大寿。有些地方还有过“六十六,添块肉”的,以到正月初六为贺。
吃完“破五”饺子,走亲戚开始,亲戚间相互携带点心拜年。过年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系“天地赐福之日”。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煮元宵或炸元宵。元宵节过后,过年的气氛逐渐淡化,年嚼裹儿开始变成日常的吃食,一年的平淡日子又开始了。
过年时,好好吃上几顿年嚼裹儿,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易风易俗,不少旧的年俗被破除,特别是一些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渐渐远去,成为历史。但过年吃点好的年嚼裹儿的习俗,却一直保留下来,而且似乎越来越丰富多彩、破旧立新了。
笔者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是伴随新中国的建设步伐长大成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是怎么过的,吃什么年嚼裹儿,那时年幼,已无记忆。仅记得三年困难时期,“年”过的比较艰难,没有吃到什么记忆深刻的年嚼裹儿,只记得那时父母想方设法也得让子女过一个“年”。记得,那时候,也包括后几年,每到过年时,母亲总要炸一些套环儿。套环儿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一种面食。和好白面,加点糖,揪成小面条,挽成环状,放到油锅里炸熟,晾凉再吃。套环儿有油,很香甜,一吃就吃不够,往往不等吃年饭就吃个不亦乐乎,再到饭桌上就吃不进大鱼大肉了。也别怪当父母的当年这样“套弄”孩子,那时的年嚼裹儿实在有限,说是炖肉,多是粉条,少见肉块;炒的菜也是多菜少肉。其实,年嚼裹儿不在多么丰盛,在于爱吃。要知道,套环儿是孩童最爱的吃食,不到过年根本吃不到。近些年,已是耄耋老人的母亲过年时,还要坚持炸些套环儿,当然还有粉饹馇包的肉馅嵌子,以及面包大枣等,还有粉袼子条。笔者往往也会尝上一些,咀嚼一下以往的“年味儿”。
年嚼裹儿越来越好,越来越丰盛,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时是南菜北调,后来是错季蔬菜大量上市,过年时吃的菜不再仅仅是白菜、萝卜、洋葱、土豆和酸菜等那么几种。鱼、肉、鸡、虾,买上一些,再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喜欢吃的,各种山珍海味都可买到。只要能吃,炖多少碗,炒多少盘菜,皆可尽兴。近些年,一些大中城市,甚至小城市,时兴起到宾馆、饭店吃“年夜饭”了。过年时,有些人连锅、碗、瓢、盆都懒得搭理了。不过,笔者觉得,吃年嚼裹儿,还是在家里吃好。年嚼裹儿,年嚼裹儿,在于“嚼裹儿”。不在过年的饭菜味道有多好,多美,而在于“年”的味道。过年,不能就剩下吃吃喝喝,把年味儿越过越远,越过越淡。
当然,生活在变,时代在变,年味儿也应当与时俱进。但怎么变,恒久的年味永远是新旧结合的,永远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年嚼裹儿象征的是团圆、欢庆、祥和、平安,还有值得深深怀念的那份淳朴、敦厚。过年这一古老传统节日包含的诸多精神内涵,到啥时候都是很金贵的,不能轻易放弃的。
年嚼裹儿,永远值得好好嚼味。
炸年嚼裹儿味十足的吃食
炸年嚼裹儿
炸年嚼裹儿
用粉饹馇包的肉馅嵌子
嵌子
干炸粉饹馇
包年三十夜晚吃的水煮饺
包好的饺子
过年时吃的菜肴
过年时吃的菜肴
象征年年有余的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