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
您好!小男孩今年6岁4个月,有感统失调综合症,不严重,不喜欢和小朋友交往,语言表达差,我认为他攻击小孩的的目的可能是想和小朋友玩,但是不会交流,所以就产生了冲突。对大人和老师的劝说置若罔闻,对小孩的状况非常着急,请问怎么办?
这位朋友:
您好!在日常的学校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几个孩子彼此之间玩得很好,瞬间就吵闹甚至打斗起来。我们不少老师认为孩子在一起要友好相处和睦玩耍,争吵和打斗是不可容忍的,一旦发生争吵和打斗,轻则让他们在一旁站着反省,重则批评、惩戒教育,试图达到制止冲突以及警示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龄期儿童之间的争吵和打斗是孩子在自己所属群体中探究人交往、摸索各自特点、体验交流方式方法,以及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既考虑他人,也不认同和接纳他人的意见,所以在一起玩耍或游戏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解,产生矛盾,发生争吵甚至打斗。
一般说来,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与成人之间的“争吵打斗”性质不同,这种“争吵打斗”仅仅是一种游戏或嬉戏行为,吵完打完便烟消云散,转眼之间又会快乐地玩耍起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辨别孰是孰非,更无必要把它上升为道德行为。那么我们应该采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呢?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如果吵打得不可开交,只要不出现危险或伤害,就不要单纯去阻止,而要先让孩子平心静气地安定下来,再让他们各自讲出自己的理由,引导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理由,最终达成相互谅解。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以儿童教育儿童,以儿童感化儿童”的思想,就是指在儿童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教育,尤其是交往中因彼此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斗的,才会使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他人的意见或地位的重要,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调节自己的言行,以求能适应伙伴群体的行为规范,使自己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
对于孩子“在处理事情时偏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多见于学龄前期的男孩,到学龄期开始之后随着教育的深入会日渐减少,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这个时候疏于教育和培养,没有奠定良好的性格基础,那么就会为孩子成人后出现严重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困难埋下隐患。下面就针对您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几点建议:
首先要关心孩子,注意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参与孩子的活动以便加深感情。
其次,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不能随意采取压服的方式。同时应让孩子知道违反规则、明显故意地烦扰他人、把自己的错误推给他人而责备旁人、发怒或怨恨他人、存心报复等情况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是应该受到批评的。
第三,在对孩子教育引导时,力戒“出现焦虑,甚至失控的情况”,避免诸如打骂之类的呵斥、体罚或变相体罚,用科学的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启发、引导、帮助和鼓励孩子,有意识地教会他们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妥善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第四,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具有暴力倾向的影视情节以及拒绝孩子玩暴力游戏。尽可能在孩子业余时间与孩子多做游戏、多交流沟通、多带孩子走出室外与其他孩子玩耍。在这其中一旦发现孩子有攻击和侵犯行为,就马上给予教育和指导,使孩子明辨是非以及好与坏,促使孩子用认知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五,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别是孩子在家的时候,要避免用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和言语,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和影响孩子。
以上方法仅供您参考,您的朋友杨永龙相信您一定会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