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博物馆都加大了信息化的工作,这是顺应科技推动文化发展潮流的选择。对于广大的博物馆从业人员来说,有不少人认为,与数字化、信息化离这个行业不是很强,但在我国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博物馆不得不搞信息化,被动地搞信息化工作,只是在信息化的表面上做文章,而深入博物馆整个体系中的信息化产业链尚未被认识,更没有动作。
目前,多数的博物馆仅仅停留于信息化的表层,如博物馆网站,其特征就是单一性。眼下的博物馆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积极开发博物馆的资源,对博物馆的资源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扩大博物馆的影响,树立博物馆的品牌,推动博物馆的发展,拉进博物馆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这是博物馆实施信息化的一大任务。小文在此仅触及三个方面。
整合博物馆网络资源
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的网站均立足于本馆形象的展示,定位于和服务于博物馆自身。网上的博物馆更多的依托于实体博物馆本身。文化、历史、美术等类的博物馆均如此。
博物馆要想做到数字化,必须首先实现博物馆信息化,而信息化是博物馆数字化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没有信息化就不可能有博物馆的数字化。而数字化并非是简单的信息化的整合和捆绑。
当前,大多数博物馆在信息化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开始对博物馆的外延服务重视起来。比如:博物馆藏品管理启动了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利用电脑进行登记、保管、检索,使博物馆藏品管理变得十分方便,彻底改变了以往账本式翻查的不便。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内就能对库房文物收藏情况进行检索,及时了解馆内入藏情况,这搁在以往是不可能做到的。要知道,这些仅是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初级阶段,离实施藏品信息化管理还有一定的距离。
目前,数字化的博物馆还仅仅局限于和依托于某个实体博物馆之中,真正脱离于某个博物馆而亮相的数字博物馆还非常少见。因此,网上博物馆更多地带有实体博物馆的痕迹,成为了实体博物馆的延伸,祢补了实体展馆参观时间的限制。
从笔者所在的北京市来看,博物馆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拥有150余座大大小小不同门类的博物馆,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外观众的需要。但目前,北京市的博物馆网站还都是以一个实体馆为单位,并没有把这150 座博物馆整合在一个网,成为北京市博物馆网中心,集中展示全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的风采。这个平台至今尚未搭建起来。相反,一些专业协会做了一些工作,有选择性地集中了几所博物馆来亮相。
新型电子门卷载体
目前,国内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有不少都在免费接待观众。有的馆采取网上注册登记,届时凭身份证到该馆免费领票参观,实行的是免费不免票的方式,因此,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在博物馆的门卷中,通常纸质的占得比重非常大。其次,还有少量磁卡材质的。有一种现象应引起大家的关注,磁卡材质的博物馆门卷多受到非国有博物馆的厚爱,他们在探索博物馆新型门卷上,为丰富我国博物馆的门卷种类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为我国博物馆门卷文化的收藏与研究积累了更多的素材。目前来看,我国博物馆门卷种类还比较单一,画面还不够丰富多彩,人们收藏的热情都有待开发和培养,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博物馆门卷收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如今,运用信息化手段宣传、展示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身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推动博物馆的发展已得到众多博物馆的关注。就博物馆信息化来说,多数博物馆往往集中在内部管理上,包括博物馆藏品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方面。而博物馆在利用信息化手段与观众沟通上至今尚无突破。特别是在博物馆对外宣传上,博物馆对现代信息手段的利用明显不足。大家看到的一些博物馆网站功能较为单一,页面死板,仅仅视其为博物馆工作展示的一个平台,并没有把网站看成是实体博物馆的延伸和补充,因此,网站内容的丰富性、参与性、互动性都比较薄弱,这无不与对博物馆网站的认识和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博物馆没有给予博物馆网站足够的重视,赋予其更强大的功能。比如:博物馆门卷的创新上,目前博物馆利用手机短信、手机彩信、二维玛技术手段实现博物馆门卷电子化的为数甚少,观众不能通过手机短信与博物馆进行联系,获得参观博物馆的电子凭证(门卷)。凭手机短信或二维玛到博物馆门口进行验证即可参观展览等方面都优待得到进一步强化。
我国移动通信用户的数量已超过固定电话的数量,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大国,移动通信生活和移动电子商务正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博物馆门卷电子化的实施,不仅有利于环保,更可丰富其种类,扩大博物馆的影响,更能体现博物馆信息化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博物馆对观众资源的科学管理。
手机上的博物馆
众所周知,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这些藏品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博物馆展览的展出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反映文物信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特别是一些博物馆还通过网站对某些藏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运用全息信息技术展现博物馆藏品,观众还在网上看到了在实体博物馆看不到的文物信息,尤其是三维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上的应用更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使观众有了更多的渠道了解文物藏品的精华。
在移动信息生活丰富的今天,博物馆完全可以根据馆藏文物的现状,开发、制作手机报(彩信),采取订阅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掌上电子文物博物馆综合信息文化服务,以满足观众个性化的需要。希望这方面各个博物馆和文博学术社团组织能有所探索。
以上这些都是博物馆实施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比较务实的问题。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提升则依赖于不断加大和推动信息化快速发展,只有使博物馆信息化在纵和深两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我国博物馆信息管理科学有较大的进步。
2010年12月29日
原载《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通讯》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