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来了新总编


   

文\刘桂明

    2010年11月27日,担任《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已经六个春秋的陈桂明教授不幸英年早逝。于是,哀痛之余,寻找陈桂明教授的继任者不得不提上了中国法学会党组的议事日程。

    法学界都知道,《中国法学》杂志的总编可不是一般人能当的。换言之,一般人是无法担当《中国法学》总编这份重任的。可以说,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学术成果,不论是学术经历还是学术声望,不管是管理能力还是编辑经验,均有较高而特别乃至不一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按照中国法学会党组的选人标准,还应该是政治上靠得住、学术上叫得响、业务上用得上的人。自1984年创刊以来,《中国法学》的历任总编张尚鷟、郭道晖、周国均、陈桂明等四位教授,从成就到影响,从学术到研究,从写作到编辑,显然都是不一般的人。

    那么,谁能成为《中国法学》的第五任总编呢?

    

    2011年2月25日,迷底终于揭晓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张新宝教授,成了这个众人瞩目的幸运者。根据中国法学会党组的决定,聘任张新宝教授为《中国法学》杂志总编辑(三级职员、正局级、聘期五年)。

    说起张新宝教授,许多人肯定会马上想起他的《法学研究》社长这个身份。其实,他离开这个岗位已经八年了。八年前,他从社科院法学所调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工作。当时,不少友人还为之惋惜。不料,八年之后的今天,他又重操旧业了。

    张新宝教授除了年龄有点复杂之外,其他都不复杂。身份证年龄为1961年12月实为1962年3月出生的他,今年也是面临半百人生之年了。相比许多学者来说,张新宝教授的半百人生显然是幸运的。

    1980年,作为湖北省公安县的才子,他幸运地考上了重点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1984年如期毕业而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法律系获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法学博士学位。

    自1986年至2002年,他一直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所,历任《法学研究》编辑、副编审和编审、社长。2002年,他又幸运地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2009年,他则幸运地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他再获幸运而成了“钱端升法学研究奖”一等奖获得者。

    现在,在他兼任的学术职务中,他自己最看重“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这个头衔。尽管他在多所法学院校,已经受聘担任兼职(客座)教授,但他一直将“秘书长”这个头衔当成实职。

    了解他的学者发现,他与陈桂明教授竟然具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出生年月非常相近;第二,深造大学完全一致;第三,供职大学属于同校;第四,学术成就与学术声望可谓平起平坐。

    当然,相对于陈桂明的有口皆碑来说,张新宝教授还曾经蒙受过一些争议。比如说他究竟是主流学者还是非主流学者,又比如说他究竟是多产学者还是单产学者,还比如说他究竟是一个对学生负责还是对学生苛刻的老师。但是,对那些真正了解他的学者与学生来说,实际上类似的争议毫无意义。

    因为他是一位学者,是一位以研究侵权法为主业的学者,所以他从不在乎自己究竟是主流学者还是非主流学者;他是一位在学校教授民法、合同法、人格权法和侵权法,其作品基本上也限于侵权法和人格权法领域,甚至其参与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活动也仅限于侵权法的学者,但他孜孜以求的是我国民法学研究与教学的完善。所以,他也从不在乎自己究竟是高产还是单产学者;他是一位对学生表面严厉却内心宽厚,实际上其严格要求完全是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并和积极为学生求学求职创造条件的学者。所以,他从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会背上“口恶心善” 的“坏”名声……

    现在,重操旧业的张新宝教授可谓如鱼得水。因为过去他负责《法学研究》杂志的许多栏目,涉及的专业包括民事法律、商事和经济法律、诉讼法律、国际私法和贸易法等,从而使他在法学领域具备了丰厚的积淀。再加上他十多年来的编辑生涯,又使他炼就了良好的文字功夫并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当然,作为一位始终坚守学者本分并认真摆正自己与同行、与国家关系的清醒学者,现在尽管坐上了这么一个众人瞩目的位置,担当了这样一份一字千金的责任,但谁能说这不是一副重担呢?

    因为相比前面四位学者、四位总编来说,张新宝教授究竟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相信他自己已经有了答案与目标。

    让我们期待张新宝教授带领《中国法学》全体同仁,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