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人大代表都应该是“忧民哥”
严辉文
“物价飞涨,我真不知道那些一两千块钱收入的老百姓是怎么熬过来的。”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在广东团全团审议发言时数度哽咽,获得多次掌声。网友取其名字谐音,力挺贺优琳为“忧民哥”。(见3月11日《河南商报》)
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两会共商国是,我们曾经理所当然地视其为一项政治荣誉,一项政治任务。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政治又仅仅被定义为庙堂之事,仅仅是政治荣誉的象征,被看成是用掌声和发言单向度表达对国家对政府赞美的机会。这几年,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审查财政预算、表达民生诉求的意识不断增强,使议会政治开始与民生问题接轨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句来自古代政治家的名言,似乎恰到好处成为了代议政治的诠释。所谓代议政治,最应该是庙堂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和政治互信。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忧民哥”的举动还原了人大代表的代表属性,也回归了议会政治正途。
“忧民哥”贺优琳之得名,在于他在广东团审议发言时围绕民生问题提出的数条建议,在于他所取的“哀民生之多艰”的亲民态度。他希望中央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让一些欠发达地区更多地顾及民生。针对各级政府涉及民生方面的话语爱用“让”字,他觉得“让老百姓生活更好”之类恩赐味太浓,而让人民理应享受的实惠产生歧义。尤其是在谈及低收入群体时,他的那句哽咽着说出的“我真不知道那些一两千块钱收入的老百姓是怎么熬过来的”,更是充满感情地说出了百姓的心里话,让代议政治不再神秘,变得更加感性、可以触摸,而且互动性、针对性都更强了。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早就是一种政治共识。代表人民,不仅是代表人民去政治庙堂行礼如仪,仰观宏大政治命题,而让政治回归民本、泽被民生才是正经。况且,正如没有人民就没有人大代表一样,没有民生也就没有政治。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每一位人大代表都应该是“忧民哥”或者“忧民姐”,只有这样,才更符合人大代表的本义和代议政治的逻辑。
实话说,“忧民哥”贺优琳对于民生问题虽然进行了一些调研,但仍未免失之于空泛;虽然比一些雷人建议之类更能让网友力挺,但仍然缺乏深入性的专题调研,以及建立在这种调研基础上的可操作性建议和政治见解。这是当今人大代表们在履职方面有所缺憾的地方。真正的“忧民哥”,不仅要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态度,而且更需要具备忧民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精神,应该在任职期限内专心研究,成为最权威的民生问题专家。
相关链接:http://news.dahe.cn/2011/03-11/100641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