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是市场参与者进行博弈的市场,博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适应的理性决策的过程。市场原则会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理性的人,他们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追求最大利益的目标又会使人们关注一个强势有效的理性的股票市场建设。于是才有了关于股市建设的形形色色的建议,有了关于规范和发展的讨论。
关于规范和发展的论争几乎伴生于中国股市成长的每一步,“发展是硬道理”,但只有符合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发展才是硬道理。20年来的中国股市实践表明,发展的大道理应该建立在“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规范基础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促进股票市场稳定机制的形成,奠定股票市场稳定的基石。
由上海证券报推出的“积极的股市政策”大讨论引起积极反响。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激起热议,还迅速席卷证券界。继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表示赞同“积极的股市政策”后,参加两会的各地证监局局长也集体发声表示力挺。
“不管是积极还是不积极,一个好的股市政策就是要在抓好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数量。”在李稻葵看来,股市政策的根本就是要把上市公司质量做好,要把上市的规模做好,“不能搞老鼠仓。”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3月8日说。
抓好质量再扩数量就是股市好策,说得不错!如果要保证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保护股民的利益,就要严控新股上市关。我们不是缺好公司,缺的有些人的德而已!只知道融资不知道给投资人红利!看看那些上市不到一年业绩就大大缩水的股票,就知道股市是如何圈钱的。一些上市公司,连工资、公积金都要打折,居然还在筹备上市,可见中国股市的乱象。哪种只知道扩充数量,而不顾质量,市场规模再大,照样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投机的市场。
如果上市公司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其结果是投资者因担心上市公司质量而在股票市场频繁交易,使得中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远远大于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其波动性相应增大。除此之外,中国许多上市公司因国家所有,虽亏损严重,但考虑到“安定团结”,迟迟不能退市,而只好冠以“ST”甚至“*ST”继续留在市场上,被作为壳资源在市场炒作,从而影响了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变化是股票市场波动的根源,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一方面受制于公司质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会对表征公司价值的证券价格产生一种放大作用。所以,一旦投资者投资预期因上市公司质量不稳定发生紊乱时,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就会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由此,稳定股票市场的重要途径,就要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为前提,奠定股票市场稳定的基石。同时,必须严格执行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消除不稳定的根源。
“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需资金支持,从融资渠道看,既包括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也包括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以流动性为转让和资源配置特点的直接融资。然而现实的政策环境却是:货币政策往往回避资本市场。”(刘纪鹏:为积极的股市政策提五大建议)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内生稳定机制是保持股市稳定性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制定国家经济增长目标、确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手段等重大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股市的总量规模与结构变化以及其波动走势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提高市场的透明度,逐步形成完善的、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并要严格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我们应当想方设法,让股市得到健康发展。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会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而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扩大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要扩大消费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不仅要通过工资增加劳动性收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减税、补贴和社保增加财政性收入,更重要的是要把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作为重点,而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就必须提振资本市场。
股市稳定回升可起到增强信心、扩大消费进而带动内需的重要作用。然而去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百分之十,中国股市却下跌15%,股市暴跌对居民收入及消费的影响很大。这个事实正常吗?不知中国的证监会能够解释这个现象吗?中国股市2010年赢得了“融资世界第一”的荣誉,致使“指数下跌世界倒数第二”的杯具,这个第一的荣誉是牺牲上亿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换来的,这是证监会盲目扩大上市公司数量,在一级市场制造了“几百个亿万富翁而损害二级市场上亿投资者利益”的政策结果,难道证监会不知道市场扩容需要根据市场的承受能力而实时调整IPO节奏吗?证监会就是一个制造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机构,监管的本职工作做不好,扩容积极性蛮高。
因此,无论是从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从对量的重视转而对质的提高提出明确要求!当然,强调质量并非对数量的重要性忽视不顾,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我们既要有量方面的积累,又要重视质方面的飞跃。
从资本市场战略高度出发 抓好质量而不要盲目扩数量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