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城市的交通越来越成问题,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难以摆脱的宿命,遇到堵车,大概只能无奈地叹一口气。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关键在于车太多。虽然我们可以说,西方的汽车文化不能完全适合中国,因为中国人太多,都像美国那样拥有车辆,不光城市交通拥堵不堪,整个国家道路占用的土地,将大大威胁粮食生产。但是,至少在现阶段,要改变这种以西方为榜样的生活方式,还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因此,如果说改变观念是长期的事情,短期内,中国各大城市还是要想办法解决交通拥堵的现实问题。
今天在江苏省的常州市,看到当地一种解决交通的方法,似乎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这个办法叫做BRT,它并不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而是移植国外的一种方式,它最早出现于巴西,全称是“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怎么理解呢?做一个比较。在北京等城市,人们可以看到城市道路上有“公交专用车道”,但是,北京的“公交专用车道”都是在道路外侧,每天只在交通高峰时段才由公交车“专用”,即便如此,“公交专用车道”也无法避免与其他车道的交叉,从而影响通行速度。
所谓BRT就是在道路内侧,以高速公路的概念来说,就是在内侧的高速道,而且是全天24小时。为了使用这条快速车道,公交车站也要建在路中间,通过地下通道进入或疏散。因此,BRT系统也被称为“地面上的地铁系统”。常州建立的BRT系统,主要在交通主干道上,这个500万人的城市,BRT系统日均客流量31万左右,当地人说,交通高峰时,BRT系统的速度绝对比小汽车快。由于前后车次间隔也很短,因此,很多人放弃了小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而选择了BRT,其中包括很多本地的公务员和干部。当地人说,BRT系统再也不是低收入者的选择,而是每个市民的选择。因此,“公交为先”的BRT系统对于低碳、绿色,对于解决交通拥堵,都有很好的作用。
我的破手机拍的常州BRT系统。
BRT系统设计示意图,道路中间的建筑物为BRT的车站。
近几十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城市公交经历了一个普遍性的改变。较早的时候,公交都是国营的,后来人们批评国营公交态度不好、服务不好、线路安排不合理等等,便纷纷开始实行“市场化”,让民营机构介入公交。公交市场化以后,出现几个情况。首先,民营机构抢占最能盈利的路线,对盈利性差的路线则不感兴趣,公交的公益性降低;其次,盈利性差的路线留给国营,由于大量亏本,国营公交的积极性、服务性更差,陷入恶性循环;第三,民营公交为了盈利,几乎不再对老弱病残实行优惠,胡乱载客、甩客、随意拉客、抢客现象严重;第四,在一些地方,民营公交为了获得垄断,甚至形成了黑社会,例如重庆打黑之前渝强实业集团的黎强。因此,靠市场化来解决公交,多年来已经被证明没多大成效。正是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常州市几年前就开始将民营公交全部收购,回到国营公交的状态,政府以服务民众为根本,每年对公交系统实行补贴,常州市的市民、农民、外来人员一视同仁,只要支付很低的票价(办公交卡的0.6元,未办公交卡的1元),一票到底,并且购买性能优越、舒适的公交车辆,大大改变了城市的交通状况。
事实上,国内开始建设BRT系统的,并非只有常州这一个城市,但常州实施得较早,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BRT系统要占用相当大一部分道路资源,能否做出这样的决定,关键在于政府的主导思想。如果政府偏重小汽车,就很难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政府以广大民众的利益为重,就会拿出重要的道路资源,向大众化的公共交通倾斜,开小车的人们有意见,也难以对“公交为先”提出非议。
当然,从更长远的发展看,引入国外的BRT系统,未必是解决城市交通的唯一办法,因为,对于中国来说,道路资源、土地资源将长期紧张。因此,前不久北京召开的“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有关机构展示了一种中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型城市公交,很可能成为未来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解决城市公交的选择,这种方式叫做“立体快巴”。它既有“公交专用车道”、“BRT系统”的特点,又不过多占有道路资源,运量比现在一般的公交还要大。如果这个方式在试点后被证明有效,它很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城市中独特的交通方式。这也说明,要解决中国的问题,除了要学习外国的经验,也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发挥中国人的聪敏才智,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立体快巴”靠轨道运行,下面是空的,可以并行2辆小车。
相关文章:
大众美食与平民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