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消费,而是我消费不起、不敢消费


  “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意消费”一位外国记者11日上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货币政策及金融问题”主题会上蹦出这样一句话,引来满堂爆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投资比较多说明消费比较少,从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来讲,中国现阶段投资占比太高,消费占比偏低。但是去年情况有所好转,每个月的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有好几个月都在19%左右或者19%以上,多数月份也都在18%以上。这说明,中国政府关于扩大消费、鼓励消费的政策正在逐渐产生效果。当然这个时间可能比较长,不是说一下子就能改变大家的习惯和大家的理念。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中国老年人消费比较谨慎,年轻人也有很多是负了债,大举消费,各种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组别都存在,但是总的来说,是向好的方向变化,只是不会变化得非常迅速。

  为什么中国人会把钱包捂得那么紧?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马科斯·夏蒙等经济学家的一项研究可能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在分析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收入数据调查后,马科斯·夏蒙等人得出结论:随着中国人收入的增加,他们对自己收入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这是由中国改革开放所引入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由于这种高度不确定性,中国人更愿意将自己大部分收入储存起来。

  目前新全球化由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生了逆转,中国长期持续扩大的外需没有了,储蓄机制所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大量的过剩要发生。而结束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战略的选择所招致的结构扭曲,可以使中国释放出巨大的内需,必须通过内需把中国的生产能力消化掉。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首年,《规划》要求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由此可见,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成为未来5年的题中之意,其中衍生出来的消费型社会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说到非经济因素,不是说人们手里没有钱,而是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因此花钱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顾虑。例如生病没钱怎么办?买房没钱怎么办?孩子学费没钱怎么办?下岗失业没钱怎么办?等等,等等。谁不想吃好穿好,有钱买车,谁还去挤公交车。主要问题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没有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美国人就敢消费而不愿意存款,甚至于今天消费明天的钱。为什么?他们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一心为民的政府。再说了,中国老百姓的工资本身就太低,物价又那么高,还有啥闲钱。在当下,物价、房价高涨的时候,可怜的收入别说养老养小,连自己也养不了,谁还敢消费?

  年轻人有购买诉求,但是没有购买力,所以只能负债消费。有购买力的,该有的都有了,也没什么购买诉求了。靠年轻人负债消费是不可能拉动多少内需的。别否认!除了生活必须品之外,看看市场上其他东西的价格,再看看香港的价格,美国的价格,让老百姓怎么消费?一件衬衫,在美国25美元,在中国至少400块,一辆奔驰C300,美国卖3万美元不到,中国至少要45万以上。从小物件到大物件,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东西就那么贵?这个问题解决了,消费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意消费”似乎表明中国人不热爱消费是个“冷笑话”。“钱”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当社保、民生问题解决了以后,百姓不担心生病、失业和养老问题,会把挣到的钱都用来消费,你让他留着,他都不会留下来了。

  总而言之,中国人不消费是因为一来没钱,二来社会的一系列保障又不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启动消费实在很难。而改进的方向其实也很明确:一是增收,尤其是要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二是减负,即减轻普通消费者身上的“社会负担”,将这些负担从储蓄上脱钩;再者,就是要破除各种官本位和行政垄断所导致的贫富不均,以及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乡不公。如此,或有可能真正启动内需,中国经济也才有可能逐渐从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