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调查——





黛湖水少了,翠月湖见底了
密林中,储水池遍布
缙云山湿地保护刻不容缓!
编者按——黛湖,相嵌在缙云山中,75年来,象一位绝代佳人,淋漓尽致地舒展着缙云山的美。黛湖不仅外型美,内在更美。她集中了我国80%的藻类,是我国罕见的藻类基因库,十分宝贵。然而眼下,黛湖水越来越少了,露出了大片大片的湖床。黛湖下游约一百米远的翠月湖,也见底了,
黛湖和翠月湖水都到哪里去了?
3月10日和11日连续两天,记者上山调查黛湖。所见所闻,让人忧心。缙云山的湿地保护,已刻不容缓!
缙云山涧,私人储水池遍布
“再这样下去,黛湖无水是迟早的事”
黛湖的四周,森林仍然浓密,然而黛湖水面,却急剧萎缩。从马路上看黛湖,湖水退去后,留下的一大片湾湾的湖床,潮湿的湖床竟有50多米远。而黛湖四周,被1米多高的黄色的裸岩包围着,岩上浸着很深的水痕。
眼下,黛湖不再丰盈妩媚,象一个皮瘦入骨,奄奄一息的美人,躺在林中。而黛湖下游约100多米的翠月湖,湖水已经见底。翠月湖旁,是10多根大小不同的蓝色、白色管子,有的伸向黛湖,有的伸向山涧。
密林深处,到处是埋在地下的水池,大的约10平方米,小如水井。每个池子,都有一根或多根管子接水。
“看见翠月湖见底,黛湖水少,我非常着急和心痛!再不好好管理,任其发展下去,黛湖无水只是时间问题。”
周强是翠月湖旁某酒店老板,望着早已见底的翠月湖,他一脸忧郁,语气沉重。“媒体现在来关心黛湖,也许为时不晚,黛湖还有救!”周强说,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他应邀到缙云山开饭店,当时的黛湖,森林环抱,碧波荡漾,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游客很多。受黛湖启发,周强也在酒店附近修起了一道拦水坝,储存山水。于是,有了小小的翠月湖,成为黛湖的姝姝湖。
周强说,当时他来时,周围几乎没有其它饭店,除了浓密的森林,还是森林。
然而现在,农家乐多得数不过来。而整个缙云山,没有一滴机器自来水,不管是农家乐、宾馆还是居民,全部饮用黛湖水和山泉水,因此,黛湖水才这样干枯,才露出了大片的湖床。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我们管不了黛湖”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志林说,看见黛湖水越来越少,我们也很心痛。尽管黛湖位于保护区内,但眼下,管理局却管不了黛湖。因为2000年时,上面把黛湖的管理权确权给了北碚区水利局。
陈志林说,眼下,黛湖的管理权属复杂,如果我们管黛湖,更多的是侧重于保护,因为黛湖不仅仅是一座小水库,湖中生长着中国独有的藻类,是我国罕见而珍贵的藻类基因库。但黛湖又承担着村民饮用水和土地的灌溉功能,因此,如果只讲保护,居民的饮用水啷个办?保护与使用,确是一对矛盾。
谈到黛湖水干的原因,陈志林副局长说,一来可能是去冬今春,雨量较少,二来黛湖是附近农家乐和村民的饮用水源,还承担着部份灌溉功能,下雨少,用水量增大,黛湖当然要干。
区水利局水库管理中心;黛湖管理权委托给北泉村了
北碚区农机水利局水库管理中心主任刘骑超说,黛湖只是一座小二型水库,它的库容量不大,正常库容量仅9.95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仅0.38平方公里。我们是从水库角度管理黛湖的。水库就是要解决好居民的饮用水和灌溉水。
黛湖生长着珍贵的藻类,是我国罕见的藻类基因库。当记者提到黛湖的另类生态价值时,刘主任回答,水库管理可能不会考虑保护藻类。当然,前些时候,黛湖漏水,我们投入几百万元堵漏,其作用也是保护黛湖。
天干,今冬下雨量明显减少,是黛湖水位急剧退缩的主要原因,刘主任说,其次是村民饮用水和灌溉量增大。
看了记者拍摄的、许多伸向黛湖方向的管子,刘主任非常重视,立即表示,马上严查。为了保护黛湖,区政府早有规定,严禁任何个人,擅自从湖中引水。刘主任说。
我们把黛湖的管理权委托给北泉村了。究竟有多少人在饮用黛湖水等具体数据,请与北泉村委会联系。
北泉村委会;全村95%以上的村民饮用黛湖水
密林中,遍布90多个储水池
北泉村村委会主任官久禄说,黛湖是我市第一座石坝水库,建于上个世纪1934年。75年来,黛湖水一直清澈如黛,因此叫黛湖。
官主任说,眼下,北泉村有村民1827人,其中,1750人都吃黛湖水。为了解决全村的饮用水源,村里从2008年12月修建了小型水厂,2010年6月,水厂开始投入使用。冬季每天从黛湖抽水约100吨,夏季每天从黛湖抽水300多吨。
北泉村党总支书记龙天真说,眼下,缙云山上有缙云村、北泉村和白云村三个村的农家乐累计近百家。山上的农家乐和村民除了饮用黛湖水外,许多农家乐饮用的是山泉水。村民们在山里修储水池,解决水源问题。记者看见的伸向黛湖方向的管子,其实是村民在自己修的储水池里取水。
官久禄说,眼下,缙云山中的储水池约有80-90多个。
生态专家;黛湖藻类已无人监测
林中储水池影响生态
不愿透露姓名却又一直关注黛湖的西南大学生命学院藻类专家说,从2007年开始,因为经费和其它原因,黛湖的藻类就没有人监测了。几天前,我上黛湖,看见湖面急剧退缩,非常心痛。水少了,肯定影响水中的藻类生长。
这位专家说,黛湖集中了我国80%的藻类,特别是湖中生长的鼓藻,是黛湖独有的,非常宝贵。黛湖我国的藻类基因库,一个面积不大的水库,能集中如此多的藻类,在国内十分罕见。对黛湖鼓藻类植物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黛湖鼓藻类植物的种类逐年减少,1986—1988年为108种,减少了24种。1990—1992年为63种,减少了69种。1993—1995年为52种,减少了80种。1997—2000年为48种,减少了84种。2002—2004年为50种,减少了82种。
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博导袁兴中教授说,森林中的溪流、峡谷、深潭、湖泊,都是一块块湿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和平衡林中生态,作用极大。湿地调节气候,湿润空气,为林木生长提供水份。
缙云山中遍布的近百个储水池,有可能拦截了本应流向黛湖或其它湿地的地下水,将影响黛湖和其它湿地储水。而黛湖中生长着中国独有的藻类,是我国宝贵的藻类基因库。如果黛湖水干了,不仅是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一大损失,还将是我国藻类基因库的巨大损失。作为生态学家,我们希望有人拯救黛湖。
北泉村;拯救黛湖,另辟水源但缺资金
北泉村村主任官久禄说,其实,我们也知道黛湖在生态上非常重要,我们也在尽全力保护她。这些年来,黛湖四周开了近百家农家乐,可黛湖水至今清澈见底,就是我们保护的结果。现在的问题是,不仅要黛湖水清,还要黛湖水不枯,让湖中的藻类活下来。但是,要救黛湖,必须首先解决北泉村等村村民的饮用水问题。
北泉村龙天真书记说,为了救黛湖,我们在山中到处寻找新的水源。前不久,缙云山的范家沟社纸厂湾处,发现了一处泉水,水流量很大,估计每天可抽水150吨到200吨。能够解决北泉村1、2、3、4四个社的村民饮用水。目前,村里已找人作了测绘,但苦于资金短缺,无钱动工。
官久禄说,资金缺口估计60万元左右,村里可自筹5万元,其余的,就没有着落了。如果北泉村村民用上了新的水源,就不会再在黛湖里大量抽水。
北碚区农机水利局办公室主任胡锦标说,眼下,缙云山中的村民确实吃的都是黛湖水或山泉水。一直以来,区政府非常重视黛湖的保护。2002年,区政府投入数百万元,修建农家乐截污管道,使黛湖至今清澈见底。今年,区政府安排了161万元,解决缙云山供水工程,此工程将在今年7月1日完工。工程完工后,可解决白云村全村、缙云村大部份村民的饮用水问题。至于北泉村村民的饮用水,将在下一步解决。
胡锦标说,区农机水利局将把北泉村新辟水源,拯救黛湖而又缺乏资金的事,立即向上级汇报,我们肯定会把黛湖保护好。
有图,图一;黛湖湖水急剧萎缩,干枯,象奄奄一息的美人。
图二、翠月湖已见湖底
图三,密林中,到处可见村民修的储水池。
图四、黛湖曾经丰盈妩媚
文/图
重庆晨报记者罗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