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此乃从当当上抄下来的读者评论,其中有些误会。比如,我根本不是哈佛教师。只不过教书的地方离哈佛近而已。】
周末,本来想好好休息休息,却被一个亲戚的电话召到了河对岸。他的女儿明年大学毕业,面临找工作的难关。我曾经也是一个大学生,还顺利找到了一个他们看来比较好的工作,所以希望我能给她做点指导。老实说,这种指导我真不敢做,不过我也很想和现在的大学生多接触接触,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所以就去了。
谈了一个中午,听完她的话,我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失望,一种冰凉冰凉的感觉从头顶自灌脚底。不是对我这个妹妹,而是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三年半了,完全无法感受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她身上有任何影响,毫不夸张的说,和三年半前刚进入大学相比,她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这不能怪她,她是一张白纸进入学校的,出来时,还是一张白张,只不过岁月使她泛黄了。我只是想问,大学里究竟教了她什么,她究竟又从大学学到了什么。
先说说专业吧,她的专业是数码艺术,是一个新的专业,广义上也算艺术类,是艺术与现代科学的一种结合吧。据说学出来后主要为影视剧服务,有很高的市场需求。这个专业对学生的艺术水平有一定要求,对计算机的能力也要求很高。偏偏这两者在中国的教育中有相当的矛盾。在中国学艺术的学生中,数理普遍很差,没有逻辑思维,而计算机水平高的,很少有什么艺术感。我这个妹妹就属于前者,那些复杂的计算机课程让她对自己的专业彻底失去了信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她都不知道自己在大学学了什么专业。可就这样,她的成绩还在班里属于中上等。去找工作,所有与美术沾点边的工作,都要求有很高的实践经验,对于她这样的大学生而言,实在是一种太高的要求。她的专业对她工作的帮助实在太小了。
再说社会生活的能力,她到现在,已经十二月中旬了,竟然还不知道找工作要签一个三方协议,不知道大学生找工作的信息应如何收集。我真不知道她的学校究竟是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连最起码的就业指导都没有。学生不知道是很正常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把最起码的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告诉她的学生。听她说,由于她家在本地,从大三开始,她就基本上是个走读生了,由于课程少,她在学校的时间并不多,与同学的交往很少。学校也不太管她,全靠她自己去摸索。她个人的自学能力确实不强,她父母也没什么文化,给不了她什么帮助,但根本原因是学校教育太不到位,一个真正需要得到指导的人却得不到任何有用的指导。
最后说说性格吧。我现在根本无法去奢谈什么人文气质了。她的知识面窄到不像一个大学生。对自我的判断完全没谱,要么极度自负,要么又极度自卑。看问题的角度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离成熟差得很远。可以这样说,她完全还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各种准备。不要说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连起码的劳动者的要求都还有欠缺。早知道四年大学收获如此之小,真不如当年读个技工学校,掌握一技之长,更容易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我们的大学究竟怎么了?
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只是我不是教育这个行业内的,我的思考可能不免狭隘。不过,有些有识之士(本来想说专家,可仔细一想,中国目前教育缺的不是所谓的专家,而是有识、有胆、有热情、有良知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观点还是能给出一些启发的。曾经的北大学生,现在的哈佛教师,薛涌,无疑是在中国教育方面思考得很深的一个人。他有一本书《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仔细想来,我妹妹的很多问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解决的方法(只是很可惜,这些方法中国不一定敢用,就算用,我妹妹她们这一辈也享受不到了)。
薛涌在这本书里说,“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对另一部分来说,是精神行为”。对前种人,要算投入产出,如果投入产出不划算,真的不如不读。如果我妹妹真的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完全没有必要去学这个所谓的新专业,当初她的画还是不错的,就算不可能成为什么大师,但经过几年技校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工艺美术师应该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当然,我想我妹妹应该还是有一些更高的精神追求的,尽管这种追求中含有一种不适当的虚荣成分,但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真正的精神追求,只有在真正的大学里才可能得到。薛涌认为,从大学的诞生就可以看出大学的三个特点:第一,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第二,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空间上都非常密切,第三,真理是辨出来的。所以,他主张大学里寄宿制,这样,老师才能给予学生以指导,同学之间才能真正的互相促进。所谓的寄宿制不是简简单单的学生在学校住宿,它是把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合一的共同体,是校中之校。这些学院,一般是几个宿舍建筑组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庭院,除宿舍之外还有自己的图书馆、教室、咨询室、餐厅、计算机房、演艺厅等,并有院长、教授的公寓、办公室,自成一体,师生共住,形成一个有机的学术共同体。作为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或学术共同体,寄宿制学院把学生的专业和社会阶层全给超越了,这样,课堂所学的东西就成活的了。当然寄宿制还有一整套的配合制度,但它的核心就是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助,用一种思辩的态度来对待专业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格与能力。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大学生,而不是高文凭低能力的劳动者的批量生产。
其实,如果我妹妹能到一个寄宿制的大学,得到老师真心的指导,她肯定是愿意多学多看的。现在的大学老师,上课满堂灌,下课就自顾自的赚钱了,学生几乎不能从他们那儿学到任何东西,也很少有接触的机会,当然就谈不上什么培养了。
除了寄宿制这一想法外,薛涌还对大学应该学什么,专业的作用,大学的弱智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老实说,如果我妹妹能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或者说,她在入大学之初就受到这样的书的影响的话,我想,她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彷徨失措。真希望更多的人看看这样的书,更多的人去思考中国的高等教育,这样我妹妹这样的遗憾才会更少,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她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