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运用唯物辩证法以及心理学的观点论述了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为教育者教育、转化学习困难生提供了入手和掌控的依据。
关键词 学习困难 学生 成因
学习困难生是指那些由于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心理行为失当,导致不能适应学习、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毫无疑问,我们要教育、转变学习困难生,首先要了解学习困难生。如果不了解他们形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就谈不上对学习困难生的教育。
学习困难生的形成,总的来说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学习困难生是外因通过内因(自身的心理矛盾运动)起作用的结果,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外部因素
从外部因素方面来看,家庭影响不良、学校教育失误,以及直接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是造成学习困难生的重要原因。我们简称它们为外部“三因素”。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这“三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在学生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和各个学习阶段并非都是一样的。从纵向发展来看,学龄初期的学习困难,起初多由家庭原因引起。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升高,来自学校的某些不良影响才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而社会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渐变过程中乘虚潜入学生的主观意识并且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到了这个时候,学生就特别容易接受这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已经获得了一种主观适应性或顺应性,所以有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在他们思想和心理上一拍即合,特别起作用。在这三个因素中关键是学校教育。事实表明,学校教育因素在学生有一般学习困难变为学习困难生或由学习困难生转变为正常生的过程中其决定、主导的作用。如正确、积极的学校教育占绝对优势;任课教师或班主任责任心强,并掌握高超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等等,尽管家庭社会因素多么不利,学生变为学习困难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1.1、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家庭早期教育在一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虽不像正规学校具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但它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却有极为明显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这是因为,儿童在这所学校里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的、更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其特点是身教重于言教,榜样多于说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给孩子留下的影响极深。这所学校不仅信息源广泛,同时又传播和制造信息。这就是说,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与社会息息相通的,可见家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学习困难生的形成主要是学习认知心理问题和非认知心理缺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3——6岁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背景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尤其对认知和非认知心理影响十分明显。因家庭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笔者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1.1、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嘴打架或离异。致使孩子认知和非认知心理构建出现问题或缺陷,产生学习困难。
1.1.2、父亲(母亲)长期因病无力照顾孩子或早亡;以及两地工作或双职工工作太忙——对孩子无力照管或放任不管,致使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步入学习困难生行列。
1.1.3、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不懂得学习对探索、构建物质与精神生活充裕的巨大作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娇生惯养,削弱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趋势,强化了不良学习习惯。
1.1.4、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教育粗暴简单,使孩子产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反复强化就会导致孩子学习困难的发生。
1.1.5、父母的教育要求不一,致言行中不时表现出对文化知识学习的鄙视。减弱或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进入学习困难之中。
1.2、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是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基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育人艺术和教育学生的态度、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不言而喻,不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某些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方法低劣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教育失误,是学习困难生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些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2.1、学校领导方面的失误
1.2.1.1、办学思想不端正,不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是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而是赶浪头、图虚名——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生两极分化,出现了学习困难生。
1.2.1.2、用人不合理。不是把具有教育艺术、高度责任心以及良好教育态度和方法的教师安排为班主任,而是以主副科分类,不分青红皂白安排主科教师,导致了学习困难生出现。
1.2.1.3、学科任课教师搭配不科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已是众所周知的心理学法则。教师也是具有个性、情感、人际亲疏的活生生的人,用科学的方法合理搭配学科教师、优化组合,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有促进作用。反之,就会起阻碍作用,甚至出现单科或多科学习困难生。
1.2.2、教师方面的失误
1.2.2.1、对表现差的学生缺乏信心。期望在学生心理上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相信他们能够进步,有信心帮助他们),对学生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抱有消极的期望(不信任、缺乏信心),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消极影响。这种情况在学生身上是很常见的。
1.2.2.2、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后进生,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1.2.2.3、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行为矫正上的错误做法。如无视与放任自流;操之过急等。
1.2.2.4、无视教育过程的规律与方法,对学生滥施赏罚,使学生步入学习困难生行列。
1.2.2.5、不能因材施教、以身作则。
1.3、社会不良影响
与家庭、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相比,社会不良影响的特点在于它更偏向于直观性、形象性、潜移默化性,更能影响和迎合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因而具有更大的诱惑力。社会不良影响包括许多内容,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有以下几种:
1.3.1、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的影响。
1.3.2、网吧对学生的诱惑使之迷恋。
1.3.3、流散在社会上的同龄人或团伙的勾引。
1.3.4、其他耳濡目染的不良信息、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的信念每时每刻都在形成,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无时无刻都在刺激着他们的感官,都在引起他们的心理及思维活动。所以心理学家认为,人所处的环境的直接影响对于人的学习是永久相关的。学习困难生的形成与社会学习的模仿、抄袭、认同、暗示等方式有着直接因果关系。如果教育者只重视课堂学习,而忽视了社会学习,或者社会学习脱离了课堂学习的主导作用,学生就有可能受非认知心理的影响,而成为学习困难生。
2、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内因
内因即内部心理矛盾:一方面是由社会要求转化而来的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已有心理发展水平尚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二者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青少年发展的根本动力。当这一矛盾通过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得到解决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就会过渡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这就促进了他们心理的正向发展。反之,就会步入到学习心理发展的反面——学习困难。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外部的社会要求只有转化为青少年的内部需要,才能构成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是说,对于成人的要求(社会要求),不但要使学生理解、而且要使他们接受,否则就不能转化为他们的内部需要。事实证明,理解了的东西不一定能被接受,这一点往往是许多教育者所不注意的。所以了解学习困难生的心理矛盾,对于了解学习困难生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必要地。
2.1、学习困难生的心理矛盾
人人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心理矛盾。然而,学习困难生的心理矛盾却表现的异常突出,并且成为他们学习困难的心理“症候”。
2.1.1、需要与需要得不到合理满足的矛盾。如物质或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采取不学习的抵触心理,反复强化而成为学习困难生。
2.1.2、自尊与得不到应有尊重的矛盾。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后进生或学习落后生对之表现得格外强烈。当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时,便形成尖锐的心理冲突,构成了心理上的“疙瘩”,而步入学习困难行列。
2.1.3、有学习潜力与学习成绩低劣的矛盾。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低劣是不言而喻的。但学习成绩低劣并不是智力低下或落后。学习困难生大多是由于学习认知心理上的问题——学习粗心、学习方法差(不按学科要求塌实落实学习环节、随意性强,对不同的知识块学习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能力差(学科基础差,相邻学科基础差,未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思维定势作用,缺乏变式训练等);以及非认知缺陷——学习兴趣低下、态度不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无远大理想,自觉性差,学习不努力,缺乏学习激情,没有责任感),消极的心理状态(学习情绪冷漠、过分焦虑、厌学甚至逃学等,作业行为不端正等),意志软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上经不起挫折,缺乏自制力,缺乏毅力与恒心等)等方面问题的反作用。这些反作用导致了智力暂时得不到展露,出现一时的智力“麻痹”。
2.1.4、上进心与懒惰性的矛盾。学习困难生都有言行及思想上积极上进的一面,但也有消极懒惰的一面。这与他们的自制力、不良学习行为习惯有着极大的关系,根本上来说是消极懒惰的一面占据着优势。
2.2、三大基本心理机能的内部矛盾
生长、适应和发展是个体成长与成熟的三大基本心理机能,如果这三个方面的内部心理矛盾和谐,就会使个体得以健康发展。反之,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的不良局面。
2.2.1、不断增长的生长的需要与其能否得到合理满足的矛盾中小学生大多具有好动、好奇,求新、求异的天性,随着体力与精力的增强它们表现的尤其突出。如果教育、引导不当或者盲目压制,就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抵触,久而久之便步入学习困难生的行列。
2.2.2、适应的需要与其能否得到合理满足的矛盾适应比起生长来属于更高一级的心理机能。人为了适应学习生活,必定要去接触、去探索。如果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得不到维持和加强,往往就是形成学习困难生的原因。
2.2.3、发展的需要与其能否得到合理满足的矛盾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是发展的,于是发展也成了一种需要。例如年龄较低阶段基本的、物质性的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到了年龄较高阶段就会被更高级的需要所取代,如生存、安全的需要被自尊、成就的需要所取代等。如果教育者看不到这种发展,对他们监护过多,或经常小视他们,势必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或成就欲,走向极端时,就会成为学习困难者。
总之,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是客观外因通过学习困难生自身心理内因起作用的结果。寻找到了学习困难生的形成原因,对于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就有了一个入手和掌控的契机。本文仅对学习困难生的产生做了一些初浅的分析,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关切,共同来为教育、转变学习困难生献计献策。(杨永龙)
主要参考资料
1、李洪元等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M〕科学出版社1987年10月
2、王道之心理咨询〔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1月
3、何建明中国高考报告〔M〕华夏出版社2000年4月
4、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5、杨永龙杨建平关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教育革新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