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据表明货币扩张导致物价上涨


清议:无证据表明物价上涨的基础是货币扩张

 

宏观经济决策既不能拍脑袋也不能教条主义,而应当实事求是。

 

如果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所谓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是指货币数量扩张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对于近二十年主修过经济学的人来说,这似乎并不陌生,说白了是美国现代货币主义或芝加哥学派竭力推崇的观点,即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能是货币数量扩张的结果。

 

然而,自打中国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结果算起,二十年所积累的数据,完全不支持这一舶来的观点。简单地说,1990年的广义货币余额为15293.4亿元,2010年扩张至72.58万亿,累计扩张幅度高达46.44倍。与此同时,1990年国内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CPI,1978年=100)为216.4,2010年升至536.13,累计上涨幅度为147.75%或1.4775倍。傻瓜都会明白,既然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货币数量扩张幅度是物价上涨幅度的31.43倍,便没有理由将物价上涨的原因归结为货币数量扩张,当然也没有理由夸大所谓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作用。

 

换一个角度看,1990年国内广义货币余额对GDP的比率是81.92%,到2010年末大幅升至182.36%。这多少算是一个货币数量超发的证据,至少相对于美国2008年的87.75%(当年美国广义货币余额为12.46万亿美元,GDP为14.2万亿美元)是如此。但如此大幅提升的宏观经济对货币数量依存度,同样没有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失控。说到底,这是由于国内的货币数量扩张虽然迅猛,但有着实物财富扩张基础,并没有出现实物财富扩张(商品数量扩张)与符号财富扩张(货币数量扩张)之间的严重脱节。进一步说,即使将上述二十年广义货币对GDP比率的变化即2010年的182.36%较1990年提升122.61%视为脱节的话,那么,如此脱节幅度所意味的物价上涨,与上述147.75%的物价上涨幅度也是颇为对称的。

 

其实,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讲,导致物价上涨的真正原因,是过度储蓄,确切地讲是在高储蓄的情况下,由于未能将储蓄足够多地转化为投资,进而增加社会供给,以至于在从前的储蓄转化为消费的时候,社会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即所谓供不应求。大家不妨从亲身经历反思一下,物价上涨不是供不应求导致的,还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中国人早就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这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学关于物价形成机制的观点。而这一观点起码先于芝加哥学派两千年。

 

将无法事实验证的观点奉为圭臬,是最典型的教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