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与货币市场利率


  如果说2009年股票投资经理是看着新增信贷炒股,那么现在的投资经理就是看着货币市场利率炒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关键是“流动性”。

  但是,市场对流动性内涵的理解发生了巨变:2005年~2006年,流动性被理解为外汇占款的变化,这是我们多发货币的主要来源;2009年,由于天量的信贷增长,流动性被理解为新增信贷;到了2011年,流动性被理解为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因为央行频频通过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来收紧货币政策。

  实际上,自2010年4季度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与股指显现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在2006年至2009年是根本看不到的,这显示市场就此达成了共识。

  然而,货币市场利率跳升是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信号,离股市还有十万八千里呢,货币市场利率1周左右的大幅上升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紧缩影响吗?

  真正体现政策意图的是货币市场利率的趋势性变化。就宏观调控对未来流动性的影响来看,如果投资和经济增速有所下降,那么流动性的紧缩程度将会下降,政策更偏向于利率工具(包括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上行或加息),近期没有提高准备金率,而是提高回购或央票利率,就是这一政策取向的体现。

  收紧流动性一般来说是一剂猛药,而逐步提高利率则缓和得多,在经济增速温和放缓、通胀仍在高位的当下,流动性紧缩程度放缓是政策进入观察期的明确信号。但是,中国经济仍在上升期,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相当强,这使得政策在经历观察期后再次进入紧缩期的可能性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