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买为何在中国溃败?


2011年2月22日,全球最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零售集团百思买(Best Buy)宣布关闭在中国大陆的9家门店和上海的中国零售总部,遣散所有员工,并将相关经营业务整合到全资子公司江苏五星电器。

  2月26日百思买又在公告中称:“希望在今年合适的时候重开关掉的9家门店中的2家”。不过,新开的2家门店是否使用百思买品牌,采用何种模式经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2006年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开设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几年过去了,百思买为何没有实现盈利与高速扩张,而是吃了闭门羹?

溃败的原因

  第一,经营模式造成运营高成本。百思买通过较低价格买断厂家的产品,并主导定价权,自己招聘促销员为消费者提供无偏向的导购。不像国美、苏宁那样收取厂商的进场费、专柜设计装修费、商品实样陈列费、销售管理费用和销售返点,且后付厂商的货款。虽然百思买带给消费者的用户体验非常好,不过也带来了高昂的运营费用,甚至供消费者试用的样机也自行承担,管理层几乎都来自大洋彼岸,人力成本及管理成本非常高,这些严重拖累了百思买的扩张和盈利。

  第二,管理以及战略定位失误。百思买既不想放弃一二线城市市场(同类卖场竞争接近饱和),又不坚决地进入三、四级城市和乡镇市场,战略定位摇摆不定,行动极其缓慢。管理方面,百思买的管理团队并没有真正的国际化运营经验,大部分决策和操作都来自全球总部,导致其市场决策僵化缓慢。一个开店的投资分析报告往往需要2年时间做调研,收购五星电器耗时3年,盘踞3年才走出上海。

  第三,发展缓慢无法形成规模优势。高昂的投入以及运营成本,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让百思买放慢了开店进度—5年仅9家。没有规模,采购商品就没有价格优势。

  第四,不熟悉中国市场及消费者。大多数消费者对价格十分敏感,不会因为优质服务就忽视价格,这让百思买的服务至上理念无法适应。家电市场份额被国美、苏宁等竞争对手把持,另外还有众多的电子卖场和网络购物渠道,个个都是低价杀手。这让百思买沦为了“试机地”,消费者看好产品型号并试用后,却到国美、苏宁等连锁卖场以低价购买。

未来可能走电子商务道路

  面对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百思买并不会轻易撤出,且投资也没有减少。关闭9家门店只是暂时的做法,现在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运营模式。其亚洲总裁唐思杰(Kal Patel)表示:“百思买计划于2012财年在中国新开40-50家五星电器品牌门店,多数将在二线及以下城市开办,以更接近向内陆转移的制造商。”

  百思买中国高层人士透露,未来将走电子商务的道路,以电子商务和移动解决方案在内的新业务模式拓展中国市场。另外,百思买的自有品牌产品将继续在中国设计和生产,销往世界各地。

  进军电子商务虽然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同样要面对运营模式和竞争对手的考验。淘宝网、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以及国美、苏宁的电子商城等,几乎已经将电子商务市场瓜分完毕,百思买又有何优势呢?除非将决策和运营权全部下放到中国区,否则水土不服这个惯病会继续折磨百思买。

百思买败北带来的思考

  外企进军中国市场,一定要先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当地消费者的习惯,而不要将自己认为的所谓先进理念强行灌输到中国市场。另外,高管及运营团队要本地化,并得到更大的决策和执行权。

  百思买的惨败并没有让外资家电零售商退缩。就在百思买宣布关闭门店之后的第二天,外资电器连锁万得城在中国的第二家门店正式开张。不过,万得城吸取了百思买的教训,也在修正自己的战略,其CEO表示,将提供“本地低价保障”。(特约记者 贾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