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缘


周日下午约了几位朋友去国子监街的一处茶馆喝茶。是孟雷兄找的地方,但他忘了茶馆名字,只记得在国子监街的一条小胡同里。史斌在短信里说,他先去,到那里找找。


上了地铁才想起来今天是二月二,民俗说龙抬头的日子。很多人在这一天理发剃头,图个吉利。今天应该是适合出行的日子。


天气很好,有风,不算大。公交和地铁很顺,12:40出门,1:30我就到雍和宫地铁站了。乘扶梯上到地面,迎面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青砖墙和青灰屋瓦,让我心中一动。往左一拐,雍和宫的黄瓦飞檐出现在视野中,一群白鸽从宫内的树梢飞过,一会儿又是一群。


走到国子监1:40刚过。史斌还没有来,我在街口一面墙那儿看了一下国子监街的介绍文字。惭愧,在北京生活近三十年,还是第一次来这条著名的小街。这条东西向的胡同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和知名,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至今已有705年历史。文革期间,这条街曾改名为红日北路九条。现在这条街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红墙蓝瓦牌楼,古色古香。


街口第一家是个小型博物馆,似乎是私营的,门楼建筑考究,砖雕精美,两扇门上写着:儒释道邻里,真善美人家。一位志愿者在向游客讲解这个门楼以及院子的悠久历史及建筑内涵。听者一个个兴趣盎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打电话问了孟雷兄,我们要去的那家茶馆就在近街口路南一个极小的胡同里。我按他说的特征找倒了那个胡同。胡同口挂着两个写有“?茶”字的灯笼,算是路标,进去一二十米,左手一个小院,门口同样是茶字灯笼。门虚掩着,推门进院,不见有人招呼。正对大门和左手边各有一个屋子,挂着门帘,右手是一个台子,上边放着一个形似佛塔一样的物件,一层层叠放,又像是从小到大的不同规格的普洱茶饼。台子顶部象戏台的棚顶,横挂着深红色的布幔,令人想到藏传佛教的装饰风格。


我掀开正对面屋的门帘,见里边是左右两间,右边那间有办公桌等办公用具,左边屋是一铺炕,炕上有炕桌和茶具。没有人。我去左手边那间屋,见里边同样是分为左右两间,都是两个沙发一把圈椅,茶桌上摆着茶具。左边房间还放着一把古琴。也没有人。我退出来,再进正面那屋,喊声有人吗?这时一位男士不知从哪儿过来,问我是喝茶吗?我说是啊,我们有四五位,其他朋友马上就到。他说到这屋吧,这屋亮堂,就把我领进左手屋子。果然阳光灿烂,透过窗户照到沙发和茶桌上。


我在沙发坐下,男士找到茶壶烧水,告诉我茶妹去吃饭了,让我稍等。不一会儿孟雷和史斌到了,落座寒暄。这时进来一位女士,却不是茶妹而是老板,姓常,告诉我们这院子她刚盘下来装修完,主要做她文化公司的办公室用,兼作会员制茶馆,散客来也接待,随缘吧。目前只有一位茶妹,想再招一个。她边烧水边向我们介绍,她这里基本上只做生普洱,直接从云南进的老树茶。


后来茶妹来了,姓姚,陕西人,听口音却像我认识的几位安徽籍女子。老板和茶妹问我们喝什么茶,我说春天了有些躁,喝点去火的吧。常女士就指示茶妹去拿云南的一种芽茶,我以为是绿茶,她说是生普洱茶,茶树的嫩芽。茶妹泡好一泡茶,让我们端杯闻闻,果是好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像好红茶却又不同,我问是花香吗?茶妹说是茶叶和野蜂蜜混合的香味。茶汤色泽深黄,入口香甜绵软,近于高档红茶,并无普通生普洱的涩味。


边品茶边闲聊,茶妹出去不知做什么事,常女士亲自为我们筛茶。一聊方知,她修佛多年,早已皈依,曾去东南亚某地短期出家一月。最近又把她的两位手下送去短期出家了。她拜访过很多师傅,先修藏传佛教密宗的菩提道次第,后来接触禅宗,再后来是净土宗。她是西安人,我一提广仁寺,她马上说出仁钦上师的名字,说曾去做法事。我们和她互相做了自我介绍,原来都是吃文化饭。我刚好带了我们出版社刚出版的新书,就送了她一本。她拿出一叠宣纸做的信纸,让我们留言。我写了“因上精进,果上随缘”,孟雷写了“相见有缘”。听她说缺人手,孟雷还给她推荐了一位在另一茶馆工作的茶妹。


真是茶缘。

(写于三月六日晚,农历二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