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是一段历史的节点,衡阳县砥砺奋进,春华秋实;五年是一段发展的跨越,衡阳县日新月异,壮美如歌。“十一五”以来,衡阳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化三基”战略,倾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奏响了转型跨越的最强音,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两年荣获衡阳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第一名,连续两年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2009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35.6∶33.5∶30.9调整到32.5∶35.3∶32.2,实现了二产首次超一产、工业超农业的历史性跨越,为“十二五”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何远发 阳精华 刘魁春 旷懿
湖南省衡阳县,作为衡阳市最大的卫星城,作为“西南云大”经济圈的核心圈层,书写了60年的精彩发展篇章,绘就了30年的改革开放画卷,更展示了“十一五”的猎猎雄风。
落子生风
“工业倍增”最给力
在衡阳县2000多年的建制史上,“农”头老大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代名词。然而,在工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纪[22.71 -0.70%],衡阳县前行的步子凸现疲乏,身上的光环也因工业短腿而逐渐褪色。
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涌上衡阳县决策者的心头。痛定思痛,制约衡阳县发展的症结何在?衡阳县发展的优势何在?如何发展?凭什么发展?怎样实现“富民强县”?全县围绕“解放思想,促进发展”展开了大讨论。
衡阳县委书记肖顺生喜庆地告诉记者,走出思维定势的衡阳县人,终于寻找到了“富民强县”的突破口:“衡阳县要发展,就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走工业强县的路子,这是衡阳县发展的根本,抓不住这个根本就谈不上发展。”于是,一个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脉络和目标,清晰地刻在了113万蒸水儿女的心中:依托矿产、农产品[17.99 -3.49%]、土地、文化与自然等资源,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特色优势;打造核心工业园区,集聚优势产业和产业链,构建集群化、多元化的产业新格局;扩张工业总量,大幅度提高工业总量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打造一个百亿元大园区,建设3个20亿元大基地,培育6个20亿元大产业!”自强不息的蒸阳人喊出了最强音。衡阳县委、县政府大手笔谋划工业经济,规划用5年时间,把西渡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面积达11.76平方公里的百亿工业园区,把关市铁矿基地、界牌陶瓷基地、井头石材基地建成3个2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基地,培育陶瓷、铁矿采选及加工、医药、制鞋、机械制造、林产品加工6个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到2012年底,实现全县工业总量、效益、投资和规模企业个数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番的“工业倍增”目标。
蓝图绘就,铿锵而行!
肖顺生对记者强调说,工业要发展,要素要先行。破解要素保障瓶颈,衡阳县有自己的一套“组合拳”:基础设施差——建,近3年,全县先后投资3.5亿元,扩建西渡经济开发区面积3平方公里,拉通了“三纵六横”的园区道路网,新建了一个220KV变电站,架设3条企业供电专线,全面铺设自来水管网,启动生活区配套设施建设,园区承接能力日益增强。投资5480万元完成了S315线县城至衡阳市区段路面油化改造,投资2450万元建成了连接县城英南新区的洪山大桥,完成了日供水4万吨的县自来水厂扩能改造工程,对县城4条主干道和29条背街小巷进行了油化、硬化改造,县城形象明显提升,2009年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县城”殊荣。用地融资难——争。衡阳县积极争取省市项目用地指标,确保重大工业项目用地需求。不断转变供地思路,鼓励、引导企业主采用租赁等方式,盘活破产、停产企业闲置用地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2008年以来,共为32个工业项目争取用地指标4873亩,仅为衡利丰[44.05 -3.82%]项目就供地2050亩。县财政注资1000万元,参加衡阳市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定期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引导银信部门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帮助企业和项目业主化解资金瓶颈。2010年,落实银企对接项目71个,落实资金约10亿元。与此同时,针对企业用工培训、政策信息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衡阳县还以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依托,为企业用工培训提供坚实保障。
肖顺生指出,为企业服好务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衡阳县将服务的视野从企业外部拓展到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的深处,积极营造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全县按照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工业大项目、好项目就是抓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保安式、保全式服务,尽力让投资者满意。通过打造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经济信息中心、园区和企业警务室等多个服务平台,确保从产业动态、政策支持、信息通畅等宏观层面到行政审批、矛盾纠纷调处、具体问题解决等微观层面为项目提供服务。如今的衡阳县,企业手续办理全程代理制和一次办结制已成常态。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或多个企业,经常与相关单位负责人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对企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当场拍板解决或交相关责任单位限期解决。仅去年,全县就帮助9个在建重大工业项目解决18个问题,帮助投产规模企业解决62个问题。对于在建项目全面实施建设倒逼制是衡阳县服务企业的又一创举。对县内所有在建项目全面落实台账,倒排工期,明确每月完成的工作和解决什么问题,并把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到责任下沉、各司其职、问责有源。与此同时,县内工业主管部门牵头,帮助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畅通管业”曾经是县内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企业,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却创造了单笔销售收入700万元的奇迹,说起这个奇迹,企业负责人连连夸赞衡阳县的经济主管部门很给力。当初,县经发局在了解到该企业市场开拓方面有困难后,县经发局一方面帮助该企业深入分析市场行情,一方面帮助他们实行网上推介,使该企业得以迅速壮大。
金凤来仪
“产业转移”催热潮
肖顺生向记者介绍说,2010年8月4日,总投资5亿元的衡泰机械科技项目在衡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奠基。这个项目从意向洽谈、签约落户到动工兴建,只用了短短2个月的时间,衡阳县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欢迎衡泰融入县域工业“大家庭”。肖顺生告诉记者,衡泰数控的进驻,看中的不是3个亿的年产值,也不是过千万的税收,而是广东省第8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光环。目前,衡泰机械、湘南物流园等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排放、低污染项目,已成为衡阳县工业家族中的“新贵”。
肖顺生表示,近年来,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席卷中西部地区,衡阳县的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逐渐受到投资者的热捧。来考察的客商越来越多,准备入驻的项目越来越大。衡阳县决策层并没有被资金、项目的纷至沓来而冲昏头脑,而是坚持围绕高起点、大产业、关联承接的底限承接产业转移。“十一五”期间,恒生制药、衡利丰陶瓷、三安矿业、德阳鞋业、衡泰数控机床、利得有陶瓷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成投产,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全县经济发展。经确立的陶瓷铁矿采选及加工、医药、制鞋与制衣、机械制造、林产品加工等工业主导产业实行对口承接,西渡经济开发区陶瓷产业区先后承接了总投资8亿元的衡利丰陶瓷项目和总投资8亿元的利德有陶瓷项目;制鞋与制衣产业区先后承接了生产世界著名品牌“阿迪达斯”运动鞋的荣阳鞋业和得阳鞋业、湾仕鞋业、台湾成长鞋材、日本美津龙服装等项目;机械制造产业区先后承接了云天锅炉、双雁运输机械、恒发拖拉机、衡泰数控机床、中重机械、卡普萨汽配生产、雄伟运输机械、浩衡变压器成套设备、万通机械等项目。随着主导产业的不断壮大,上下游企业亦纷至沓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省双百工程之一的恒生制药进驻后,智慎堂科技、迈科斯卫生防护用品等关联项目也纷纷跟随“巨人”的脚步,如翩舞的金凤垂青于蒸阳这片热土。
5年时间,衡阳县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内联引资87亿元,在对接央企上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成功引进了北京新合作商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湘南物流产业园项目。
借梯攀高
“自主创新”强筋骨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肖顺生向记者娓娓道来,“十一五”期间,衡阳县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在节能减排、技改扩能、科技进步、“两化”融合上做足文章,共关停淘汰 “十八小”企业27家,2008年、2009年全县共削减工业化学需氧量5879.72吨、二氧化硫排量3387.04吨,与2007年末比,削减化学需氧量30.01%,削减二氧化硫排量17.72%;共淘汰造纸落后产能20.7万吨、水泥落后产能34万吨,共节约能源21万吨标煤。2008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技改项目147个,完成技改投资49.2亿元;引导全县工业企业配置计算机3860台,依托互联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贸易,年实现网上销售额达4000万元。
肖顺生向记者透露,敢于对“双高”项目说不,对新上企业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是衡阳县发展工业经济的一条底限。几年来,全县已婉拒多个未能通过环评的项目落户。对于落户企业,衡阳县也鼓励它们在技改扩能下工夫。原来一直在县内建材行业小有名气的华星水泥和华大水泥,在县委政府的鼓励下,通过技改分别建成了60万吨粉磨站,淘汰了原有16万吨、18万吨落后产能;已投产的尚卿矿业投资1.6亿元,实施二期技改扩能工程,已于2010年7月30日成功试产,年内即实现产值2.5亿元,税收2500万元以上。衡阳县还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研发新产品,重奖激励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份额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全省双百工程之一的衡利丰陶瓷,通过自行研发“新中源”、“新南悦”、“中源朗高”等国家专利产品,年实现新产品产值2.2亿元,创利税3000万元;恒生制药与南华大学、云南中医药研究院共同研发“注射用灯盏花素”,被列入国家中药第二轮保护品种和省高新技术产品,“注射用硫酸软骨素”获得新药证书,“灯盏花素粉针剂及设备办法”、“二氢杨梅素化剂在药物中的应用”获国家专利。与此同时,衡阳县组织专业部门向企业推广应用资源计划、业务流程管理等网络信息系统,强化企业对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管理。通过统一的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为县内企业提供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用工需求等信息和人才队伍、企业文化等企业形象展示平台。目前,全县已有50个规模工业企业在衡阳经济网上制作网页,展示优势产品,展现企业形象。
破茧成蝶
“大步跨越”铸辉煌
衡阳县长白一峰向记者指出,“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是衡阳县经济实力加速腾飞的五年,新型工业化成为加快衡阳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县域综合实力因为工业飞速崛起而显著增强,曾经的“农”头老大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羽化成蝶,走向新的辉煌。
白一峰告诉记者,该县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衡阳县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由2005年的60家增加到118家,比2008年增加了36家;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30.8亿元增加到148.26亿元,增加4.8倍,比2008年增加了69.6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2亿元增加到42.5亿元,增加4.6倍,比2008年增加19.8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35.02.亿元,增加10.3倍,比2008年增加22.07亿元;技改投资增加到29.8亿元,增加18倍,比2008年增加21.44亿元;实交工业税金1.46亿元,同比增长49.8%;工业用电2513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4.66%。
经济质量明显提高。近两年,全县在争取中央和省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节能资金、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补助资金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9年、2010年帮助企业争取无偿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截至2010年底,全县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8.44%,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上年同期下降21%。
项目建设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8家。2010年,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新竣工投产项目(含续建投产项目)17个,完成市考核目标任务的170%;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竣工投产项目(含续建投产项目)9个,完成市考核目标任务的112%。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19个,完成市考核目标任务的126.7%;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11个,完成市考核目标任务的122%。2010年已签约工业招商引资项目44个,项目合同引资额29亿元,有12个重大工业项目签约落户衡阳县,完成市考核目标任务的133%,12个项目中,投资过亿元的就有8个,另有25个工业招商项目仍在洽谈中。
产业集聚明显推进。全县除西渡经济开发区外,还建立了界牌陶瓷、关市铁矿、井头石材、库宗家具、演陂建材等几个工业集聚基地,基木形成了陶瓷、铁矿呆选及加工、医药、服装鞋帽、机械制造、林产品加工6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产业。西渡经开区原已建面积3.5平方公里,今年新建面积2.3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企业已达53家;2010年,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三纵五横中心园区道路骨架已经形成,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界牌陶瓷工业园集聚93家陶瓷开采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企业17家,年实现税收2200余万元。井头石材基地落户24家企业,年实现石材加工产值3个亿。关市铁矿基地已有3家大型铁矿企业落户,尚卿、新雁已建成投产,计划投资16亿元三安矿业,一期30万吨选厂去年已经投产,二期230万吨选厂正在调试设备。
白一峰强调,衡阳县的科技创新明显进步。全县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积极研发新产品,重奖激励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经济效益。衡利丰陶瓷自行研发的“新中源”、“新南悦”、“中源朗高”等产品获国家专利;恒生制药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与南华大学、云南申医药研究院共同研发的“注射用灯盏花素”被列为国家中药第二轮保护品种。到“十一五”末,全县拥有国家专利产品13个、省名牌产品11个、市名牌产品26个,拥有省著名商标9个、科技型企业23家,完成新产品产值60亿元,实现高新科技产品增加值1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38%。
白一峰表示,“十一五”时期,衡阳县新型工业化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促进了全县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但从全国经济发展大势和新型工业化核心内涵来衡量,衡阳县总体水平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因此,衡阳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新型工业化任重而道远。
放眼大江南北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大势,衡阳县精心描绘了“十二五”蓝图,着力在新起点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即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紧扣转型发展主线,把握赶超发展主旨,全面实施“环境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等三大战略,加紧建设一区(西渡经济开发区)三园(界牌石市陶瓷工业园、关市铁矿工业园、洪市钒矿工业园)三基地(井头石材工业基地、演陂建材基地、库宗金兰林木加工基地),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全力打造绿色崛起新蒸阳、转型跨越示范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