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不影响一生发展”才是真忽悠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小学初中,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和推广。他说,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24日新京报)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乃至于幼儿园,大家挤破头皮上名校,无非就是那里集中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想方设法找门路、托关系,宁可支付不菲的择校费,也要让子女到理想的学校就读。
“起跑线”未必决定着所有人的一生,也不乏经过“后天”努力而获得成功者。但是,孩子从小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到升学、就业,而且也决定了孩子将来的个人成长与发展,这不但是个常识性的现象,也是公众共同的认知感受。
特别在当今阶层板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情势下,“起跑线”上的优势,不但给那些官二代、富二代顺利进入精英阶层提供更多便利,而且也是平民子女获得上升通道的难得机会,因而,“择校热”有增无减,从本质上说是缘于对教育不公的纠结,是面对社会不公的无奈突围。
近年来,公众对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呼声甚为高涨,中央也一再强调要大力加快制度改革,推进均等教育,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社会不公。如今,有关官员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忽悠,“起步不影响一生发展”,貌似很有道理,实质上在推进教育公平上回避、推诿责任的表现,更像是在忽悠民众。
少数地方对机关幼儿园的巨额财政补助;一些名校无一例外地只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子弟,即使名额有少许空缺,体制外子女上名校也得凭关系并且缴纳一笔可观的赞助费;多年来高烧不退的公考热…只要稍微留意,大家就不难发现,“起跑线”有多重要,教育公平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