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车展:看热闹与看门道
黄少华
虽然在语言方面有些障碍,虽然因为倒时差和赶稿的原因处于严重睡眠不足状态,但是3月1日开幕的日内瓦车展还是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或者说,如果你愿意,你会很享受这个车展。
是的,享受,我没说错,这个看上去与车展完全搭不上边的词语。在国内,我们参加过大大小小数十个车展,有规模比日内瓦车展大很多的北京车展、上海车展,甚至连广州车展和成都车展的规模和人数也已经远远超过日内瓦车展了。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享受”过车展。车展对于汽车媒体来说,是一地鸡毛、是焦头烂额,或许还有别的什么。
日内瓦车展很小,面积才7万多平方米,而我们的北京车展,室内参展面积似乎早就超过了20万平方米。或许因为小,所以省了奔波之苦,所有的展馆都连在一起,每个展台上面悬挂着大大的品牌名称,让你一目了然。而北京车展或者上海、广州车展,太多的展馆让你经常觉得自己就是只无头苍蝇,四处乱窜却找不到北。
小,却不意味着没有看头。根据日内瓦国际车展举办方的统计数据,本次车展将有将近170个新车型的全球或者欧洲首发,超过40个新车型体现了最新的绿色技术——这个数据,足以让全球与汽车有关的从业人员不敢小觑。作为欧洲唯一每年都举办的大型车展,创办于1924年的日内瓦车展虽然遇到了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的挑战,但依旧是各大汽车商首次推出新产品的最主要的展出平台,无愧于“国际汽车潮流风向标”的美誉。
到了欧洲,我们都喜欢骂德国人是方脑子,程序化,动作慢。整个欧洲看上去死气沉沉,没有活力。但是,这些国家的人与事,却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车展前一天,我们就去展馆提前办证。国内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到当天才办证的话,基本上一个上午就废了。而北京车展,更是提前10天媒体办证处就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即便你网上申请了,也得到现场去排队确认/拿证。而当我们到展馆的时候,做好打“持久战”的我们却有些吃惊,根本没有什么人在排队办证,我们整个团办完证,才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据说,日内瓦车展只要你提前网上申请,而且预留了足够的时间,组委会就会把证件寄给你。瞧瞧,多么人性化!
第二天,由于我们要赶早场的发布会,所以早早到了现场。7点半可以进展馆,虽然排队的人已经不少,但还是比较井然有序,没有吵架打骂声。入口很少,但通过速度很快,没有国内“一人一杆”的装备。
展馆布置和噪音,这个我们早已经知道差距。但是,当你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参观车展时,还是觉得很幸福——没有恼人的音响,没有劲歌热舞,甚至,灯光也不那么晃眼,拍起照片也觉得色彩柔和许多。展馆内的温度,不高也不低。
这些人性化的组织和安排,其实并不需要什么花费,但却会让参展和观展的人心情好很多。在新闻中心门口,有两个非常大的台子,一个是存衣服的地方,还有一个是免费快递资料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你从展馆处收集了很多资料的话,可以让组委会帮你直接快递到家里,5KG之内免费。
以上种种,都是看热闹的一点体会。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每个展台都会给所有人提供饮料,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停下脚步,品尝一下厂家为你提供的红酒之类。当然,这些都是细枝末节,但细枝末节的东西,往往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
看完热闹看门道。同样让我们惊讶的是,在这7万平方米的展馆内,非常密集地展出了很多全球首发车、概念车、超级跑车、新能源车等,让人眼花缭乱,如果在国内车展,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称之为“豪华车馆”。事实上,在国内的时候,就经常有媒体老师跟我说:“国外车展有什么可看的,现在北京、上海车展无论是规模还是首发车数量,都远远超过‘五大’车展。”
的确,在国内巨大的汽车消费需求面前,跨国公司无一不将重磅车型引进中国,国内车展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早已经超过“五大”之中的东京车展、巴黎车展和底特律车展。但是,在这个不生产汽车、没有自己的本土品牌的日内瓦车展,还是有不少亮点之处,其作为“未来汽车风向标”的地位也很难撼动。
在采访奥迪全球CEO施泰德的时候,我问他:“之前有消息称,新Q3将在日内瓦车展上展出,但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款车是不是为上海车展预留了?”他笑了,然后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现在我不能告诉你答案,就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奔驰展台的正对面,就是我们的自主品牌比亚迪的展台。展台面积不小,展出的车型也很多。当我们在展馆外面休息的时候,一个老外走过来,用不太熟练的中文问我们:“你们是来自中国的吗?”我们回答:“是啊!”然后,他用调皮的眼神指了一下我们手里拿着的比亚迪的资料袋,赞许地点了点头。让我们一下子有了莫名的自豪感。
(本文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