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发展分三个阶段: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


当代教育发展分三个阶段: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

  王瑞嵚
 
  王瑞嶔在1993年就提出主体教育这一理念,并得到国内外学界认可。2004年他认为当代教育发展分三个阶段: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

  1993年,他在论文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说:" 只有把学生当作主体,通过教育者在学习上指导,思想上引导.情感上疏导.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去独立工作,去分析判断客观事物.并适当加以引导,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教育者与学生的这种社会联系,应该是人与人的联系,教育者起主导作用。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客体与主体,或客体与客体的关系。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实践认识活动,通过理论推理和实践检验等对象化活动,使客体发生合规律台目的的变化;从而掌握客体运动变化规律,同时也对人如何"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有了自己的体验。在教育中他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和对象化过程演示给学生。学生理解掌握教育者对象化过程的结果,只是他们自己能够进行对象性活动的抽象的可能性。学生只有通过模仿教育者对象化活动的过程体验,通过主体间交流和实践认识活动,使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充实提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对象化方法;在社会化活动中"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使客体发生合规律合目的的变化,这才是教育的目的。"1993年该文得到武汉大学学报编辑的高度评价.1994年该文英文版How Is it Possible To Develop University Students' Sense of Subject 在香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由大会执行主席Dr.Chris de Winter Hebron 代读"第六届高等教育品质评估国际会议"[香港]论文邀请信1 "第六届高等教育品质评估国际会议"[香港]论文邀请信2,与会者反应热烈.1994年底,他在内蒙古高等教育年会上宣读该文后,会下,一位大学校长对他说:"我非常佩服你学术探险的勇气,你这篇论文是绕着地雷走的。"的确,这在当时提出这一命题,实属空谷足音。<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集 SRHE NEWS

  1995年,他在人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目的一文,提出:"大学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和修养,能够按照人的样子组织世界。""大学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把人看作人,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使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地全面发展。是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和修养,能够"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大学教育要实行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并重的培养方针。科学思维,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认识掌握客体运动规律,并运用规律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而对客体进行的分析、研究的思维方式.在科学思维中,主体、客体的区别是鲜明的,甚至是对立的。

  艺术思维,是人们摆脱了在科学研究中主体、客体的界限;把客体主体化,甚至把主体认作客体,把客体认作主体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运用艺术思维,通过艺术创作表达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对理想的追求.在文艺作品中常常使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创作手法表达人们的内心活动。现代社会大学教育:如理、工、农、林、医及综合高校,由于着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导致这些高校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比较发达,而艺术思维能力则欠缺。对艺术类专业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发达,科学思维能力却馈乏,这种现状,不利于人的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对人的创造能力也是一种压抑。大学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就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科学思维使人直面人生,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失望;而是努力拼搏进取,去创造美好生活。他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艺术思维则使人进入享受生活的境界。在这一领域,他摆脱了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界限,他尽可以自由地抒情写意,托物言志;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物我交融。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倾诉和描绘自己的情感,理想。大学教育要实行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并重的培养方针,就必须对现行教育体进行改革。 (1)大学教育实行五年制教学。(2)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不分专业,一律在基础部学习.主修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医学基础课。在这三年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学分的必修课,使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都得到熏染和培养,也使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系统的培养。(3)大学三年级结束时,各专业所在院、系、所,重新举办招生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向,报考有关专业。在四、五年级进行专业课系统学习。 3、大学教育实行角色转换制。具体作法是,在大学四、五年级实行教师引导学生讲课。教师事先把课备好,同时也要求学生复习、预习功课并备课。上课时,教师随机抽调学生上台讲课,下面的学生听讲后随时提问,台上的学生则回答提问。教师协调解答台上、台下学生疑难,井在恰当时候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主体教育理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PROCEEDINGS IN 1995该文英文Man's Development is the Objectiv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1995年在芬兰国际会议上宣读后,引起与会者热烈讨论。"第七届高等教育品质评估国际会议"[芬兰]论文邀请信1 会后英国高等教育学会教授写信告知。英国高等教育学会教授评价1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教授评价2 "第二十届改进大学教学国际会议"论文邀请信[香港] "第二十届改进大学教学国际会议"论文邀请信[香港]2 "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邀请信[北京]1 "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邀请信[北京]2

  1996年他对主体教育作了进一步阐述:在道德教育一文他说"人的主体性存在使道德实践成为可能","主体意识则是自我意识的上升,是人通过存在过程对自身生存意义的反证。只有人具有主体意识,才使人的主体性存在成为现实。对人的主体性存在追求,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实践,也是实践着的道德理性。人的主体性存在,是存在过程而不是存在的结果,是现在进行时。一旦人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追求,就会陷入客体的境地,成为物的存在。人在自我客体化同时,也把他人客体化;或者人把他人客体化同时,自我也陷入客体的境地。异化就是这样产生的。","人的主体性存在是永远的现在进行时。如果人不能在实践性活动中把握自己,即会丧失其主体性,构成对道德的反对。","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主体性存在,是道德教育的关键。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主体性存在,能够以人的样子构建人与人的关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应贯彻这一目标。这样,道德才是可能的和持久的。而单纯搞道德教育,则很容易流于形式,趋于功利,最终失去其意义。"PROCEEDINGS IN 1996 "第八届高等教育品质评估国际会议"[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论文邀请信1 "第八届高等教育品质评估国际会议"[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论文邀请信2 "第八届高等教育品质评估国际会议"[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论文邀请信3
  "第八届高等教育品质评估国际会议"[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论文邀请信4

  在如何在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技术传递通路之间找到平衡一文,他探讨了网络教育对主体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他说:"对高技术传递通路的依赖,容易使青少年学生放弃自己以往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而转向机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抛弃自己以往身体力行的对象化活动,而转为对机器情有独钟。人的个性化减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依赖关系也为机器所介入。他们容易把人与世界的直接关系,看作是人与机器的关系。其机械性形式逻辑思维增强,而辩证逻辑思维却得不到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情感意识减弱,不仅容易把整个世界看作是客体,而且容易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认成是无生命的事物;以致于缺少对生命的热爱,对动植物生长过程和他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没有细腻的感触。甚而,由于他们缺乏生活实践而容易异化为机器的一部分。","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体,高技术传递通路为用;是实现二者之间平衡的基础。教与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传统教学方式的合理内核正在于其以教学相长、教书育人及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的规律性。高技术传递通路相对教育而言,则体现出工具性,是书本的现代化延伸。随之传递的远距离教育,尽管实现了教学双向性;可在教学中,学生只能向教师提问,而体会不到教师人格品质对他们主观世界形成过程的影响。教的一面得以实现,育的一面却无法达到。21世纪,高技术传统通路以其全球普及化,在人们生活、工作、娱乐方方面面起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忽视了高技术传递通路的存在,就会造成我们的教育在信息方面闭塞和内容上与时代发展相脱节。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以远距离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或是由于在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客体培养,导致学生转向远距离教学,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工具性的人。他们拥有知识,具有才能,但不知道该怎样做人。","(1)以"人的自然化"为教学方针,就是要使人的个性顺其自然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可现实情况是,只有人成为主体性存在,他的个性才有可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2)以"人的自然化"为教学方针,还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学、艺术、美学等理论课程;而且每个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应至少掌握一至两门艺术技能,如音乐创作、器乐演奏、书法、绘画、雕塑、舞蹈、文艺写作等。艺术的源起,是人基于对生命的热爱,借托自然的形式表达社会的内容;通过艺术表达,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把无思想情感的事物注入人的思想情感。托物以言志,借景以抒情,人们通过艺术的表达,以全部感官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特别是21世纪的艺术,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化自然过度充斥个人空间的反对。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热爱自然,热爱人生,在内心深处与大自然相沟通;从而能以审美的观念和行为,以人的样子构建人与人的关系;养成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情趣。失意时,以艺术表达渲泄自己的愁苦哀怒,悲而不伤;得意时,则抒发壮志豪情,乐而有度。这样,人的心态得到调整,情感得以升华,心灵也随之净化。而若没有了艺术,人就会成为单面人,成为工具性的人;只会单纯地工作学习,而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更不会做人。"这两篇论文英文是On Education in Morality ,How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the Advanced Hi--Tech Approaches 分别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和布里斯班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第十五届ISSED国际教育研讨会"[澳大利亚墨尔本]论文邀请信1"第十五届ISSED国际教育研讨会"[澳大利亚墨尔本]论文邀请信2 "第十五届ISSED国际教育研讨会"[澳大利亚墨尔本]论文邀请信3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总监在写给他的信中说:鉴于你的论文对学界的突出贡献,我们特意邀请你来澳大利亚开会。1996年,7--8月英国高等教育学会、澳大利亚政府、墨尔本科技大学、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联合资助他出国开会。会后,泰国KHON KAEN 大学副校长特意来信泰国KHON KAEN 大学副校长评价要求在本校学术年会上宣读他的论文On Education in Morality "技术政策与创新国际会议"[澳门]论文邀请信 "大学改革国际研讨会"邀请信1[北京] "大学改革国际研讨会"邀请信2[北京] 。
  2004年他撰文“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探讨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的演进关系。他说:"自上个世纪末国家教委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也培养出许多合格的素质人才。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流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合时宜。围绕着素质教育而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目标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和束缚了教育的正常发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品质教育。工厂出的产品要保证其质量合格才能出厂。学校毕业的学生也必须在学习上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允许毕业。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前进了一步;素质教育在提出和推广时,确实推动和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其弊端也慢慢显露出来。正因为素质教育在形式上的普遍推行,所以全国上下才流行以学历文凭论人才。","素质教育的弊端就是容易形式化,容易把人物化为几张纸的价值。素质教育把人等同于工厂的产品来生产培训,而不是当作主体性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培养。人不应当是物的存在,而是有生命的主体存在。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才是我们教育应当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才是我们教育的意义所在","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前进一步,然而素质教育容易压制人的主体性使人物化为客体存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对素质教育的纠偏,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高一级形式。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把人看作人,以人的样子构建人与人的关系。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学生当作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充分意识到和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主体性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使其自由发展而不逾矩;是引导顺其自然,而不是硬性限制硬性规定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