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委书记和县长街头卖苹果说开去
● 王民官
近一时期,山西吉县县委书记、县长街头卖苹果引来了众多群众的围观,更在坊间引起热议。十几天前,吉县县委书记毛益民和县长刘奎生从300多公里外的临汾赶到山西省会城市太原火车站附近的北仓大厦门前吆喝着叫卖当地的特产吉县苹果。(2011-03-11中国新闻网)
据了解,山西吉县是中国苹果优生区,享有“中国苹果之乡”、“中华名果”等多项荣誉称号。据吉县县委宣传部介绍,目前,吉县有果园27万亩,年产苹果16万吨,产值在3.5亿元左右,从事苹果种植及相关产业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数的80%。近几年来,吉县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壶口牌”红富士苹果已成为中国知名品牌,远销东南亚及广东、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省市区。
县领导当街卖苹果,把本地特产积极推广出去,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有报道称,合肥肥西县县长曾“推销”公交IC卡、广东省德庆县副县长“推销”本地贡柑、河南兰考女副县长到郑州街头“推销”猪肉等。作为当地的政府官员,积极推广宣传本地的产品,不仅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唤起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信心,这真是一件无可厚非,甚至值得称赞的事情。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大舜用象耕田记载起,一直到清皇朝结束,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战国时管子说:“先王者,为民兴利除害,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者也。”说得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历代帝王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生产,为了表示这种重视,有开明的皇帝还亲自耕种田地,作为表率,并带领王公大臣参加。
《礼记》上说:“天子亲载耒耜,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九卿、诸侯九推。”所谓一推即耕一个来回,以表示官越小越要多接近农业。
据《礼记》记载,周时已开始这种礼制,叫“耒礼”,是封建社会十分神圣和重大的国典。清代满族原是北方的游猎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吸收了中原农耕文化,从顺治皇帝时即延续了明代的“耕礼”的仪式,称之为“亲耕”,康熙皇帝把“演耕”(即亲耕)作为法律定下来,于每年春季举行“演耕”之礼,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和诸大臣扶犁耕地。据《皇帝祭先农图》所描绘的当时情景,雍正皇帝亲自扶犁,另有六大臣身着蓑衣也扶犁而行,更有24位老年农夫,都是60岁以上的,是当时顺天府大兴县和宛平县的老农,也着蓑衣扶犁而行。场面恢弘,而令王公大臣四周围看。以此来表示对农业重视,与百姓同甘共苦。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年年1号文件讲的都是农业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作中重中之重。”强调“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实现全面小康,是今后十年我国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城乡之间的距离还在拉大,大多数农民还比较贫困,离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的差距。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走上街头,走向市场,需要跑市场就跑市场,需要吆喝就去吆喝,只要是能够为人民群众解决切身利益的事,就值得称赞,值得提倡。
但为何总是有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认为是领导在作秀呢?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确实是在多种场合摆个姿势录个影、照个像、作个秀,也的确有些个农村干部,特别是农业干部,还有不少是没有种过田,下过地的,对农民的劳动并没有切身的体验,更没有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但笔者认为,只要是能够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果,能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地为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摇旗呐喊,对于这样的领导而言,这样的“秀”一把,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我们衷心地期望有更多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能够像吉县的领导这样,作推广本地农特产品的促销员,作老百姓科学生产牵线搭桥的中介人,做为老百姓改善生活带头致富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