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所谓的宇宙是有始有终的,一切世间相都是如此,在生生灭灭中成住坏空,这是形而下的现象之所必然,所有有形者来来去去的下场。不过佛法讲的真正的解脱道就不然了,它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了,这对落在现象界中讨生活而流浪生死的一切众生是无法想象的。
你一有妄想,那你的生命就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如果你能够修悟到没妄想的境界,得大解脱,那便发现一切现象皆妄皆空,实无生灭来去可得而通于大道。
以持咒、念佛来讲,你的咒语、佛号能不能持念到绵绵密密、无始无终呢?你在持念中的觉照是否能做到持念是它,不持念也是它?若能念啊念,念到念念是它,它却又非念念,那你在修持上也就差不多了。
持修之人如果念啊念的,还在为时间操心,心想:「哎哟!怎么还没敲磬?怎么还没剎板呢?」那他便会掉在漫漫时间长流中受苦了。在座中,愈坐愈烦,愈坐愈腰酸背痛或哪里有什么不对劲的感觉,这样陷自己于不义,又如何与无始无终的大道相应呢?
打坐之人初步要先能坐到忘身、忘时空、忘山河大地,乃至忘心的「坐忘」境界。所谓坐忘并不是要我们修行掉入无记中,但是你若不能先坐忘,杂念妄想一大堆,一直在生生灭灭的始终里转,那又从何入道?真坐忘,一切放下,你的觉心才有转明之机。真坐忘,你人才能真灵光,并且配合「无住」的见地,这心活泼泼、赤洒洒地去,一切无碍,不着于善,不落于恶,要用便用,即用即离,那人多自在无染、清明开通又应用无尽,给人方便无穷啊!
坐忘不是要得个「恶取空」,更不是去信个「断灭空」,而持咒念佛之法一方面是帮助我们心系一缘来专一,一方面也是训练我们的心力不再薄弱昏昧。如果我们懂得持念时,念念是能念的,而这能念的又非那念念,虽然能念的非那念念,却又不废念念地念去,那便能入大光明定,明乎道之无始无终了。
佛法无多子
禅宗祖师曰:「佛法无多子。」佛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复杂,往往愈深妙的境界反而愈简单,只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执着把它复杂了。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只为契合众生根器而安立罢了。有人修了非常简单的数息法而上路了,而有人到处参访,学了大半辈子,却还找不到门路。
论做功夫,是要愈简单愈好,太复杂反而「歧路亡羊」不知所措。修得相应,道理不在多,功夫要精简,要透彻,却不是复杂,乃至世间法也贵在能够做到精简。
有人持名念佛,几十年下来,始终一句「阿弥陀佛」,功夫深了,定慧亦在其中,方法加上时间的体验,道理即在纯熟中展现出来,正如同《心经》所云:「照见五蕴皆空」。能不为身体的觉受所迷惑,你就慢慢上路了。
持诵准提神咒是功夫,是转化我们身心的一种善巧方便,如果再配合深厚的善行功德,必然很快就可得到感应。当然,每个人的三世因果不同,不能套上固定的模式,有道是「各有前因莫羡人」,修行总要靠自己去创造。
别具只眼
通常我们都依六根对六尘而起分别心,才能对外在的一切事物产生理解,问题是眼所见,耳所闻,皆在我们认知的范围之内,也都限囿在自己的感官知觉了。
《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们的视野就更宽阔了,听觉也敞开了,见闻觉知亦不再局于感官知觉的作用了。这时候,也真正懂得观想了,随时可以融入无尽的法界之中了,对于眼前那些顺逆的境界当然就能处之淡然了。此即所谓「别具只眼」。
这只眼睛,横跨时空,世、出世间,而我们修行也就在找这只眼。因为有了它,就可以念得很自在,随时随地都很清明。现在,由于我们迷失了它,所以需要借着观想la字,由la字的导引去寻找它。
探囊取物
念咒语,快慢随心,念与不念都无罣碍,才能自在。我们凡夫迷失了自己,总觉得念也不对,不念更错。在这情况下,只好不断的「念」,念到有一天开窍了——或由「理入」,或由「行入」;理入,则不迷惑;行入,则无罣碍。古德曰:「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能以细水长流的精进心,一路用功不辍,岂有不成功之理?
宗派沿革
中国佛教以大乘、小乘分宗,合起来总共有十个宗派。小乘的成实宗与俱舍宗到现在去发扬的人已经很少了。大乘的八个宗派,涵盖四个宗门和四个教门。宗门以修行为主,即所谓禅净律密,由行门下手。四个教门分别是以中观论、大智度论、百法论为研究基础的三论宗,亦名空宗,即般若宗,法性宗,破相宗,是着重在般若方面的探讨;再者,是以《华严经》为主的华严宗;以《法华经》为主的天台宗;和以穷明万法性相,依唯识为主的法相宗。
在四个教门里,出了一些大法师、大居士,他们不畏环境压迫,直下承当,毕生致力于经藏之钻研。但基本上,除了一般学有专长的同道之外,却鲜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因为真正肯下功夫在这方面深究思维的人太有限了。
早期的禅宗非常蓬勃,它以平实简易取胜。然而,直至宋朝大慧杲禅师之后,禅宗也慢慢没落了,只剩下参话头,原来禅宗的风貌已逐渐褪失了色彩。
律宗方面,以道宣律师的南山宗为主,倒是断断续续传扬了好几代。譬如近代的弘一大师在律宗方面,可说扎下了极深厚的功夫,慈舟老和尚亦有其辉煌的一面。
严格而言,真正在一般民间传导最深入的要属净土宗及密宗了。
现代人忙忙碌碌、汲汲营营,哪有时间去研究教理呢?能够好好研读三经一论或五经一论就很难得了,更简单的就是一句弥陀圣号了。
密宗讲究修证,在近代可说极其风行,又有那么多教派。藏地的密教传承相当严谨,几乎没有断层,乃至流亡在印度、尼泊尔的一些仁波切、活佛都还保留着密教的精神。
成佛心要
我们准提法门,横跨显教、密教,有博大精深的教理作基础,可说把所有宗派教理之心要都归纳到里头去了,故称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更可贵的,它有一系列非常完整的修证蓝图,让我们得以按部就班,依教奉行。只要你假以时日,精进熏习,则身心两调、定慧等持,必然可期。这也是我们禅林不断引导大众专修的目的。
转化生命,没有什么捷径,唯有把道理看清楚了,再脚踏实地去修证。释尊多生累劫行菩萨道,直至今生才示现成道,给予我们非常确切的榜样。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总有其前因后果。
理论可以从探讨道理之中而得了然,功夫却是无可偷巧的,事修的终南捷径便是行菩萨道,面临逆境,而能行难忍难。纵使已跳离三界的小乘罗汉们,到最后仍得发大心,遍行六度,方得究竟圆满。
综上可知,准提法门亦是所有修行法门的终南捷径,只要你肯耐心去修持,对于身心的转化,必然有震撼性的影响。能老老实实持诵咒语,到了某种程度,很多不懂的道理,必然会豁然开解,历代许多高僧大德皆有明示。
般若之光
在密教中的修持法门,有很多派系以六字大明咒来做为加行法,甚至专门持诵六字大明咒的。何以取名为「大明咒」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分别心重,不是开眼见明,便是闭眼见暗,明暗的视觉感受非常强烈。而「大明」则已离开明暗的对立与矛盾了。明暗融化,所呈现的境界当然是般若之光——十方法界尽在罗列之中了。能以「大明」的精神境界来持咒,感应道交自是不在话下,因为那正是佛法的核心所在呀!
上下呼应
修持准提法门,除了持诵准提神咒之外,平常宜从观想方面来获得安心,以及与法相应。不论你取的是前段的la字,后段的圆满次第,抑或中段的心月轮、字轮,其理皆然。
倘若以la字作为观想目标,la字融入光明之中,进入到无相光明,也就是圆满次第了。若是观想中段的心月轮,再加上默念咒语,即相当于在作字轮观了。这两种都可以做为平常行住坐卧用功的准则,而不致让时间空过了。纵使与人谈话,心月轮并不妨碍,随时皆可摄心。
这两种观想可说是准提法门的核心关键,咒语则是方便加行。
la字的观想是最初,也是最后,它可以贯穿整个观想的脉络,乃至心月轮的观想,亦不离此轨则。能把握到无相的道理,则焉有头顶、心窝之差别?
唯若依报身而言,观想膻中穴自有其更深一层的道理。总而言之,la字与心月轮的观想是上下呼应、互相彰显的。这个准则希望大家牢牢把握,修起法来就更扎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