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3.11地震已经过去了十余天,但整个日本东北部地区依旧笼罩在海啸后的萧条和核泄漏的阴影之下。尽管遭受地震和海啸直接打击的地区面积并不大,主要是福岛、宫城、岩手、茨城四县的沿海地区。但就在这条平直的海岸线上,云集了日本主要汽车和电机公司的生产基地。日本汽车三巨头由于厂商受损和部分零部件无法供应,生产可能要到4月才能恢复。本次地震和海啸不仅严重地打击了日本的汽车、机电、材料和精密制造业,也将可能会推动全球汽车制造业产业链的“再分工”和投资的“转移”。
据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目前震后日本本土汽车的制造业一直处于休克状态。考虑到核泄漏风险长时间不能消除、关东电力迟迟不能恢复等利空因素的打击,这种影响的持续无疑将超过1995年关西大地震。1995年大地震后,大阪和神户的许多工厂在震后接近一年才恢复生产,另一些工厂则因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及时扩大了产能而被关闭。从目前的形势看,3.11大地震和海啸对日本制造业造成的影响将更加深远,不仅仅局限于汽车制造业的短期“休克”,日本尼康、佳能和索尼等电子巨头的损失也非常巨大,芯片制造业也遭遇了巨大损失,日本的家电制造业也受到了地震的影响,供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迟。新材料制造业也同样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甚至会影响到波音787的交货时间。
在汽车行业内,全球范围内受到影响的也不仅仅局限于日本的汽车制造企业,从通用汽车到大众汽车到沃尔沃甚至是泰国、马来西亚的一些汽车制造商都表示一些零部件的供货会影响到工厂的正常生产。日本制造业通过数十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在本次大地震中遭遇了严重的打击,很多全球汽车制造业巨头都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考虑供应商体系和零部件制造体系的产业安全性。汽车行业中不少精密零部件、芯片、工具和特殊材料等都源自日本,这些零部件和材料仅到占一辆新车1%-5%的部分,但却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日本地震的影响,部分国内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调整新车生产,一些车型由于零部件短缺,已经进入即将停产状态,厂商也在通过生产其它配置车型或紧急采购替代零部件的方式,去弥补日本地震对其生产造成的影响。
震后日本汽车制造业的短期“休克”和长期“困难”,也给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尤其是核心/高端零部件供应链的本土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包括日系汽车制造商在内的不少合资车企的外资方,已经开始考虑将一些重要的、关键的零部件制造放在中国、美国或拉丁美洲,以便降低对日本本土精密制造业和产业链的依赖。尽管这一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笔者预计,本次3.11震后,日本东北部的制造业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恢复元气,这将会给不少日本以外的精密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带来新的机会。
从产业层面上看,我国政府对高精尖端的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转移至国内保持着较为积极的欢迎态度,比如在国内投资诸如自动变速箱、精密零部件、新材料加工、精密刀具生产等行业,可以在投资和购置设备方面享受退税,同时地方政府也对这类企业持欢迎态度。从成本、物流供应和风险控制的角度看,目前在日本的部分汽车零部件生产和精密元器件制造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逐渐转移至国内。在全球产业链顶端部分的分工上,未来中国也将可能获得更大的份额。
日本汽车制造商也会在这次3.11地震后,对日本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分工和经营理念进行反思。为了规避产业链断裂的巨大风险,全球制造业厂商将以新的眼光推动产业链的“再分工”和投资的“再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安全问题将提升到更为重要的高度。日本汽车制造业的零库存,准时制、单一供应商等一些列理念都在本次突发事件中遭受了重大打击。笔者认为,本次3.11地震后,对日本企业影响较为深远的可能是对“单一供应商”体制的反思。目前很多日本汽车制造业和上游零部件企业中,很多企业只为一家公司供货,很多零件也只有单一的供应商。这一方式尽管可以很好的控制成本并和供应商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某个供应商“休克”时,整个产业链都可能会被“窒息”。相比之下,很多欧/美制造业企业对于上一级的供应商,一般都会选择两至三家;对于那些单一的供应商,车企每年也会花大力气去寻找潜在供应商和可替代的供应商。这一方面可以给现有的供应商施压,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多一份的供货选择和潜在的更低成本。在这一点上,很多日本汽车制造业企业则显得非常保守。
笔者预计,本次3.11地震对日本制造业的影响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也将会“倒逼”日本汽车三巨头加大在中国内地的投资和供应商开发。一些原本“秘而不宣”的制造环节和产业可能会逐步引入国内,以保证未来对中国市场的供应。从物流和成本的角度看,日本汽车制造业中一些核心的制造环节,也将会逐渐引入国内,比如自动变速箱、中高端发动机、减震垫夹、VTEC油压阀、电磁阀、转向横拉杆等目前尚在进口零部件清单中的产品。尽管这一过程可能会相对漫长,但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大趋势看,3.11震后效应的影响时间越长,这些产业的转移的趋势也会愈发明显。
3.11地震后,全球汽车产业链将或面临“二次分工”或迎来新一轮的“重新布局”。国际汽车巨头在中国投资新的整车产能同时,也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引入更多的零部件和材料生产的配套,这些配套不也不再局限于低端的装配,而更多地需要考虑整个产业链中中上游企业和制造环节的同步引入,这些对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业而言,也是一个难得学习机会。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的产业链分工中,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也有望获得更多的商机,这些机会可能是新的订单,或者新的合资或技术引入机会。对本土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而言,应努力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
济仁小评:由于遭遇了海啸和影响尚难评估的核电站泄漏,这次3.11地震对日本的影响已经远超过了二战后日本的历次地震灾害。对于日本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而言,本次地震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再次分工”和各大车企对供应链安全的考虑,都会在未来五年内显著影响包括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内的所有汽车巨头们的投资方向。对中国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而言,全球汽车制造产业链布局的改变,却可能是一个难得新机遇。
作者:童济仁
版权声明:本文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搜狐汽车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
童济仁希望倾听您的声音,如任何建议和想法,可以致信:georgeren123#gmail.com(请将#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