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位于瓯江口南岸、东海之滨,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三大城区之一,1984年12月作为温州改革开放的龙头和窗口而设立,200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较大的区划调整。现有陆域面积2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万,外来流动人口约41万,下辖5个街道、5个镇,共9个居委会、147个行政村。区人民政府驻永中街道。
回望“十一五”:宜商宜居
崭露头角
“十一五”期间,龙湾紧紧抓住温州城市东移、瓯江口区域大开发大建设、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等带来的大好机遇,按照“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四大战略,不断推进宜商宜居现代化滨海新城区的建设。
五年来,龙湾区区委、区政府坚持民生为本,生态优先,在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和社会管理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取得新的突破。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25亿元,是2005年的1.7倍,年均增长10.4%,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2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2%;外贸出口总额11亿美元,年均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294元,年均分别增长8.8%和8.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8%和17.5%。
坚持保稳促调,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立足打造产业发展大平台,完成民科基地2.36万亩土地政策处理和5400亩吹填工程,12个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天河、海城和中心工业区等工业基地,竣工投产工业项目267个,实现工业性投资137.3亿元。新增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12家,14家企业纳入市“百龙企业”培育范围,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步伐加快。内外龙湾人互动战略深入实施,引进回归项目96个,投资额100.4亿元。成立全市首个外贸孵化(促进)中心,新增省级出口名牌企业5家。引进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和浙江大学(龙湾)食品与制药装备技术转移中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创成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和省级科技强区。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枚、“国字号”产业金名片3张,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十五”末提高了10.4个百分点。温州文化商品市场、温州名品旅游购物中心、温州粮食市场建成营业,一批精品楼盘、星级酒店相继投用。瑶溪风景名胜区通过国家AAA级景区复评,瑶溪镇创成省级旅游强镇,“农家乐”乡村旅游不断规范提升。2家小额贷款公司挂牌成立,成功创建“中国金融生态区”。现代物流、邮电通信、保险等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和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特色农业、渔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创成“全国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区”和“省级农村经营管理样板区”。
坚持基础先行,城区承载功能日益增强。
累计完成省市重点工程投资30.4亿元、区本级74.8亿元。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基本实现镇(街道)和重点片区控规全覆盖。
核心区建设全面提速,按照“东联、西扩、南拓”的思路,规划面积由2.55平方公里扩大到14.58平方公里。核心区“四纵四横”道路网框架基本形成,行政管理中心、文化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文化水街、公检法大楼、市民活动中心、温州银行大楼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
区域交通网络逐步健全,77省道瑶永段改建、瓯海大道龙湾段、龙腾南路、南洋大道、灵昆大道接线隧道等工程建成投用,曹龙大道、江滨路龙湾段等工程加快建设。
东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东片污水管网工程基本建成。完成蓝田水闸、灵昆北段堤塘一期等工程建设,东片防洪工程扎实推进。500KV温东变等一批电力设施完成建设,新增变电容量30万千伏安,完成新农村电气化改造52个村。建成永兴、天城围垦并启动开发,海滨围垦加快建设,城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坚持生态优先,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大力实施省“811”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电镀、不锈钢拉管、拉丝、合成革等行业相继通过省市级环境严管区“摘帽”验收,温州工业园区通过省级开发区环境整治验收,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深入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河道清淤、疏浚185公里,状蒲片黑臭河道治理取得实效。大力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建立健全垃圾清运及考评体系。
扎实开展违法建筑整治,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41.8万平方米。强化交通秩序整治,创成省级平安畅通区。深入开展旧村改造与村庄整治,永中东林村等旧村改造项目进度加快,创成村庄整治市级验收合格村82个、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5个。认真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创成省级生态镇2个、市级生态村15个。
坚持民生为本,社会和谐局面更加稳固。
累计投入民生事业35.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1.9%,每年实施十大惠民工程,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取得了多项“全市率先”:如在全市首先实现省级教育强镇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计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等。
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累计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 775件、政协提案780件。开展企业服务年、“转作风、优环境”等活动,组织了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工作,完成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实施一网式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行重点项目全程无偿代办服务,推进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满意单位和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创建取得成效。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坚持厉行节约,行政性支出连续三年实现零增长。建立行政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反腐倡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展望“十二五”:加快转型 赶超发展
“十二五”时期,龙湾区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实施“投资驱动、产业转型、都市构建、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民生和谐”六大战略,全面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十二五”时期,龙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达到3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突破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保持在50%以上,累计投资超千亿元;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率达到7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突出投资驱动和项目拉动,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龙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以大投资促进大建设,以大建设促进大转型,率先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权。具体举措包括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投资项目管理、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等。
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特色产业基础和空间平台资源,变先发优势为先转动力,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主攻扩展三产。将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努力建设温州服务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先行区。充分利用立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码头仓储物流中心,加快形成空港经济区航空运输、现代物流、商务休闲等服务功能。依托产业优势,主动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从北到南建设五金装饰、金属现代物流中心、阀门机械、水暖洁具等一批大型市场,全力打造辐射浙南闽北的特色专业市场群。加快总部经济园开发建设,吸引更多的内外龙湾人和区外大型国企、民企在龙湾设立总部。依托城市中心区的兴起,加快一批商业精品项目的开发,逐步形成大都市核心商业圈。发挥依山傍海区位优势,打造山海休闲旅游精品区。以创建省金融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金融业态,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整合提升二产。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我区经济新增长点和工业升级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提升制笔、民用电器、水暖洁具等传统特色产业,推进不锈钢、阀门、食药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进行业企业整合重组,培育、引进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瞄准发展定位,全面加快建设,努力将民科基地打造成传统产业升级的主平台、新兴产业培育的主阵地和集约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沿海产业新区。做大做强建筑业,成为我区重要的基础产业。深化品牌发展战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枚,进一步打响区域品牌。
稳定优化一产。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产业精品园建设为重点,做优做强杨梅、蔬菜、瓜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扶持发展花卉、苗木、园艺等新兴产业。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灾害预警等体系建设,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突出空间拓展和功能完善,力塑现代都市新形象。
按照温州大都市主中心的规划定位,合理布局空间,优化基础配套,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着力优化空间格局。按照“一心集聚、两带拓展、五区联动”的总体格局,主动融入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确立中心区作为城市集聚发展的核心地位;对接温州滨江商务区和瓯江口新区,积极拓展滨江经济带和沿海产业带两条主轴线;根据区域发展定位和资源整合要求,有效推进“沿海产业新区、滨江商务区、南部综合商住区、瓯江口服务区、大罗山生态旅游区”五大特色功能区联动发展。
实现城市中心崛起。按照“完善新区、对接旧城、拓展瑶南、谋划瑶北”的思路,强化配套功能,突出集聚效应,加速凸显城市中心区的商务休闲、金融办公和生活居住等主导功能。加快商贸要素大集聚,完成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园、商务楼宇区、高档商业街区及生态型高端示范社区建设,全面建成核心区,形成展现龙湾都市品位地标性建筑的集聚地和中央商务区。瑶溪南片重点实施永宁西路、永中西路延伸工程,完成片区道路网建设,加快瓯海大道沿线商业用地开发,形成瑶溪南片大型商住集聚区。加快瑶溪北片建设,推进城市中心区向周边区域拓展,形成片区联动开发建设新局面。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实施一批与大都市主中心定位相匹配的基础工程,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包括建设温州都市快速轨道交通线,完成永强机场改扩建工程等。
突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促进城区环境新改善。
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为龙头,深化“六城联创”,推进环境再造,着力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
提升创建水平。确保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深化生态建设。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八大工程”为抓手,深化合成革、化工、电镀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全面加强环境设施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深入开展清洁空气行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深化温瑞塘河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和植树造林活动。
加强城市管理。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由部门向镇(街道)“重心下移”,加快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突出改革创新和内外开放,激发统筹发展新活力。
坚持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抓住全市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推进“三分三改”为核心,重点抓好村镇管理体制、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户籍管理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变城市、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突出抓好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化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主力”的要求,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区建设,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我区转型发展的持续动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抓好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科技创新大楼,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引进更多国内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龙湾设立分支机构,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改善人才生活环境和创业政策环境,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扎实推进内外开放。提升“走出去”发展水平,加强对外贸出口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工作,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积极组团参加各项重大经贸活动,探索网络平台创建工作,推动外向型经济转型提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对接海西区。深入实施内外龙湾人互动战略,完善互动机制,扩大互动领域,提升互动层次。加强乡情传递和区域文化传播,增强在外龙湾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家乡归属感,始终把家乡作为自己的血脉之根和精神家园。
突出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开创和谐稳定新局面。
坚持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民生工作的切入点,持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实现更大范围的普惠共享。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加快永强中学、永兴一小等一批校网调整项目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迁建区第一人民医院,建成温州附二医龙湾分院,加快构筑覆盖全区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扎实做好永昌堡抗倭遗址修复、历史文化街区整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工程,新建区博物馆,深挖明代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打响古堡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品牌。积极配合温州新奥体中心建设,加快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培育竞技与群众体育相结合的体育产业,创成省级体育强区。深入实施人口计生“强基创优”工程,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优化劳动就业环境,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鼓励青年创业,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大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力度,构筑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全力推进残疾人奔小康工程,继续实施“星光老年计划”,实现残疾人、老龄等事业新发展。
强化平安龙湾建设。继续巩固“省级平安区”创建成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努力构筑基层组织建设、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建立常态严打、严密防控等工作体系,全面构建社会治安新秩序,有效提升群众安全感。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完善人民调解机制。加强应急管理,着力提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