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件事


作者: 吴文筠 | 2011年03月23日 00:45 | 栏目: 奔跑在花开的路上~
(40) 点击  |  (4) 评论 | 本文地址: http://wuwenjun.blshe.com/post/8376/659939
 
 
   《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记住了二句话,一个是:门外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还有一个就是人生的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这三件事让我想起另一种说法,即男人一生要做的三件事:盖座房,种棵树,写本书。
     
 
 
先来说"房",我的理解是,那个一砖一瓦、必须由这个男人亲手砌起来的"房",应该首先是这个男人一生的事业与家庭,首先是那种事业与家庭之外在给到的遮风挡雨,其次是包含在它们里面的那份建业立户给到这个男人之内在的成就感与归宿感,这份成就感与归属感,让他不仅仅是身体得以安住,更是灵魂得以安住;直到这份安住,在他的内心升起很深很深的一份满足与宁静,宁静到,无论是身在茅屋还是身在大厦,都能因为内心不去的一份平安与喜悦,而使四周蓬壁生辉。这样,家与这个男人漂泊不羁的心,就有了一种很奇妙的互为辩证的关系,从拥有"房子",到拥有"家",再到心中有家,而处处是家。
 
再来说"树",那个"树",寓意和象征的应该是这个男人与这个世界的某种形式的连结与交谈;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充分展示其内在创造力的一份深刻表达。在这份表达里,既包含有对前人留下一片荫泽的感恩,同时,又有对来者之同样的一份照拂与馈赠。
 
好了,前面"盖房"与"种树",二件事都完成了,那么,就只剩下一本未完成的"书"了。这个"写书",俺理解的就是要像一个作家充分地体验生活一样,充分的去“经验”自己和经历“远方”……问题是,太多的人,无论是"砌房"还是"种树",他们都只习惯了一种形式的书写,即无意识里不自觉地热衷于重复与抄袭过往的他人的生命,那些被价值的“标签”市侩地打上了诸多各种各样“品牌”的生命。而不是始终独立地活出他自己的那个可能无名却同样真实的生命。这份"抄写"与"复制",比使用一个人自己的语言,要省事多了。以至于写着写着,常常就忘了,自己是谁了。忘了一生之"过程"而来的最宝贵领受,并不在于那座"房"的多么宏丽高大,那棵"树"的多么苍郁挺拔,而是,恰恰在于那个"砖砌"过程的四季悲喜本身,以及那个"种稼"过程之风雨的甘苦本身......这份悲喜与甘苦交杂的生命里的那个“秋割”,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它的果与香。没有别人,没有任何人,可以替我们书写,它们的独一无二的味道。
 
 
这三件事,是男人们的,何尝不也是女人们的?!
 
怎样盖好那座"房"?怎样种好那棵"树"?怎样写好那本"书"?
 
"房"不在高,不在那"雕梁画栋"的精美,而在那个用来"地基"的心有多大,用来"门厅"的心有多敞亮......"书"不在厚,而在于你用了多少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标点在一笔一划......
 
"种树"与"写书",比"盖房"要累。在这三件事里,实用价值最为显要的,自然当数"盖房"。盖房只需要热情的"水泥"、技术的"板砖",毅力的"钢筋",就可以大厦而起。但"种树"与"写书",所需的"原始材料"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前者只需要付诸"追求",勇往直前的时候,它则需要更多的放慢脚步的"觉知"与驻足的"反思"。在人们担心与害怕"房子"还没砌好而生命结束的时候,它却在那里担心与害怕、忧伤与感慨生命的从未开始。
  
印度瑜伽大师、93岁高龄的B.K.S Iyengar曾说:"知觉是银针,针眼就是智慧,穿过针眼的那根线就是大脑"。如何使肉体的纤维与意识的银针编织为一体,直至使其成为灵魂的驻地与基地呢?
 
呵呵,是否,人生的三件事,都是在教俺们练习如何穿“针眼”:)
 
 
                 
 
4 条 关于 "人生的三件事" 的评论
评论
张洁 | IP地址: 60.215.157.* | 2011/03/24, 06:25
责任不小 义务难辞
周文 | IP地址: 219.239.34.* | 2011/03/23, 09:54
早以前说的是两件事:刻一部稿,娶一房小。
刘益 | IP地址: 121.30.168.* | 2011/03/23, 07:44
非常伟大的三件事.
祁志德 | IP地址: 123.171.243.* | 2011/03/23,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