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双汇“瘦肉精”事件


  食品安全再次绷紧人们的神经,十八道检验值得放心的双汇肉制品不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若不是日本特大地震灾害在近期受到更多的关注,恐怕双汇还要遭到更多的口诛笔伐。继三鹿之后,又一个形象良好的大型食品企业被食品安全事件击中,想想三鹿的结局,在股市紧急停牌的双汇前程堪忧,股民的心也悬了起来。但双汇“瘦肉精”事件影响的远不是企业和股民,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企业的集体信誉形成了又一次的强烈冲击和对中国食品安全信任度的又一次重大打击。曾经三鹿不敢放心,现在双汇也不敢放心,还有谁放心?奶有三聚氰胺,肉有瘦肉精,馒头有增白剂,火锅有一滴香,再联想到前些年的头发酱油、工业石蜡瓜子、苏丹红鸭蛋……还有什么敢放心吃?围绕这一事件,各方说得也很多,本人也说几句。

  一是责任问题。出了问题总得有人负责,双汇心里可能也觉得冤,自己又不养猪,“瘦肉精”只是抽检,双汇似乎也是受害者。但不能否认的是从生猪收购进厂再到成品肉出厂,中间若干个环节都是双汇自己负责,“瘦肉精”的危害行里人都知道,双汇的肉出了问题,肯定是双汇第一个来负责。当然用了“瘦肉精”的农户也得负责任,还有参与其中的猪贩子,以及负责这些环节监管的政府部门,在猪肉这一产业链上的相关者皆有责任。

  二是监管问题。这次事件再次暴露了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不到位,但说到监管,除了一轮猛过一轮的批评之外,有些现实的问题也需要思考。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要公开道歉,他们可以道歉,但不意味着问题就此可以解决。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也引起了民众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不满,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隐忧》的演讲时指出,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中国生产食品的农户有两亿,食品企业有50万个,在此背景下,政府虽对监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可以不断扩大检查范围和频率,还可以严厉处理责任者,但不可能靠监管来解决问题,食品安全归根结底在生产者。因而,解决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

  三是养殖方式问题。“瘦肉精”是在饲养过程加入的,但在现阶段,面对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要逐一监管养猪的农户,基本没有可能。因而,在政府加强监管、企业加强自我质量管理、消费者提高鉴别能力的基础上,要抓住饲料环节、兽药环节的添加剂和药品管理,更重要的是推进生猪养殖方式转变,从传统的小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变,让大的养殖企业逐步承担起安全养殖的重担,从源头上为食品安全打好基础。

  四是产业方向问题。“产业链”的概念这两年逐渐被大家认可,大意是农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加工销售要产业一体化。三鹿奶粉事件后,奶业的产业链率先推进,大的乳品企业开始控制源头的奶牛养殖场和奶站。双汇事件之后,众多的肉类加工企业在重视加工能力建设的同时,要更多的关注生猪养殖环节,不要求达到自养自宰,但至少要与若干养殖企业、大户和合作社形成一定程度的紧密型合作,做到对原料的知根知底。特别是现在一些肉食品加工企业,基本不考虑养殖基地建设问题,仅靠在农村流动收购,质量风险很大,有时几个企业的收购人员还为抢猪源大打出手,更是颜面扫地。必须从三鹿、双汇事件中汲取教训,从根本上重视产业基地建设问题,质量方可从根本上有保障。

  总之,必须多方努力,多渠道推进,让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