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屠刀开始挥舞


继康师傅涨价之后,四大日化巨头也开始联手涨价。这样的涨价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还是人民币超发形成的?显然都不是,这是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是垄断企业定价的典型案例。

 

我一直以来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人民币不超发,产能过盛,一样可以出现价格上涨。现在是不是这样的情形?原因就是成本推动。我们必须理解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人民币超发引起的价格上涨,那一定伴随着需求旺盛的问题,这样的价格上涨属于需求拉动型,但我们现在的价格上涨是需求拉动型吗?是老百姓有的是钱,把日化商品价格给买起来了?当然不是。

 

那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到底是什么原因?还是我一贯的立场,是以美元为首的所有发达经济体货币超发,引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推高制造业生产成本,而企业为了维系自身的利润,不得不通过终端商品涨价将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这就是今天这一轮涨价的基本原理。

 

现在看,这一轮“风潮”恐怕已经开始了。未来将是此起彼伏、或明或暗地涨价,防不胜防,管不胜管。还记得2007年食用油涨价吗?当时政府同样命令“不许涨”,但后来不是依然涨起来了,只不过是速度放缓了一些而已。

 

我们多次强调,只要原油和粮食――这两种最最基本的商品价格上涨,其它所有商品价格上涨只是早晚的事。很多人把一切归罪于垄断定价。不错,日化商品由此特点,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巨头占据了中国市场80%的份额,寡头垄断特征十分明显。但家装市场、服装市场是不是同样具备垄断特征?恐怕没有。那为什么它们也要涨价,而且实际已经开始涨价?

 

企业无奈,成本上升速度过快,产品不涨价就活不下去了。尤其是家装市场,当房地产需求受到抑制,房屋销售量大幅下降之时,家装市场需求实际是下降的,但价格却涨起来了。这一充分事实说明,认为“国内产能过盛会抑制价格上涨”的论断是错误的,持此观点的“专家”根本不理解成本推动型通胀,根本不看“需求”的脸色。就是说,在成本推动下,没有需求,价格一样上涨。

 

也许家装市场我们不经常使用,感受不充分。那我举一个更典型的例子:餐馆。这个行业的竞争不可谓不充分吧,供给不可谓不过盛吧,但竞争的充分和供给的过盛是不是抑制了餐馆菜价的上涨?当然没有。别急,当许多人感觉去餐厅吃饭太贵的时候,餐馆就会出现大量倒闭,到那时,剩下的餐馆菜价会更贵。

 

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什么我们经济学家依然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金融决定价格的时代”,而认知依然停留在“产业资本决定价格的时代”。这是十分危险。

 

除了石油输出国和美国,全世界其它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英国央行认为: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都会自然地抑制价格上涨。但事实击碎了英国央行的判断,开工不足怎么了?失业率居高不下又怎么了?这些需求不足的因素根本没有挡住CPI上涨的势头。目前英国CPI涨幅已达4.4%,不仅高过其控制目标2倍有余,而且还高于市场4.2%的普遍预期。

 

这样的价格上涨至少有两大深刻的内含。第一,它意味着美国滥发货币,已经造成全世界为之买单的后果。我们现在面临的价格上涨,以及由此而发生的支出增加,实际是在承担美元滥发的成本。这是美国打劫世界,尤其是打劫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手段。

 

第二,它意味着“滞胀”就在眼前。企业需要把前端的生产成本转移的后端,以保障自己的利益。那就有两种结果:其一是传导不出去,那将压缩企业利润,迫使他们减少生产,减少投资。注意,企业减少生产、减少投资必定引发经济衰退,同时因为供给减少,同样也有推高价格的可能,这就是“滞胀”。其二,成本传导出去了,也就是终端消费品价格涨上去了。但终端商品价格的上涨会不会导致消费需求下降?当然会。消费下降是不是同样导致经济衰退?当然是。结果同样是价格上涨,经济衰退。

 

结论: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必然导致“滞胀”。现在,滞胀的阴影就在我们眼前了。

 

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进一步收紧货币,后果是什么?第一,从财务端进一步提高企业成本,是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更加严重。第二,紧缩货币会进一步压制内需,加速、加剧经济之“滞”。这就是欧元区、英国嘴里大叫“通胀”可怕,却在加息问题上拖而不决的根本原因。就更不用说日本了,工厂停工已经使其供给面临巨大的问题,价格飞涨毋庸置疑,但它却大规模投放货币。

 

我不是说中国应当无度放松货币,而面对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我们也绝不能一味紧缩货币。要知道,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必然引发企业贷款需求增加,如果我们无视这一需求,经济就会严重失速。会使好端端的中国经济陷入“滞胀”陷阱。

 

总之,日化商品价格上涨不是偶然的,成本推动之下的价格普遍上涨恐怕势不可挡。除非美国立即改变货币政策,否则一切手段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是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之下的必然产物。中国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