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肋:西部发展滞后


   1263967  

    

西部改革开放滞后导致发展滞后   邹蓝

笔者在国家体改委研究所工作时,通过在西部各省区的调研确认,西部发展滞后实际上是改革开放滞后的结果。

观念落后应该是官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排斥新鲜事物,不敢创新是其一。等靠要大概是其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的说法,就是要通过创新,闯出一条血路来。东部都已经普遍采纳的做法,西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依然固守陈规。不作为和前面所说的乱作为案例,可以找到不少。其结果自然是贻误发展机遇。

中国600个国家级贫困县,基本分布在中西部。戴上了贫困县帽子,就能享受财政的各种名目的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因此有过如此案例,当县委书记在全县干部大会上面有喜色地宣布,我们争取上了贫困县资格时,全场欢声雷动。官员知道,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吃上级政府给的补贴了。即使有了发展,地方政府也要瞒下来,因为一旦“超标”而毕业,各种补贴的好处就没了。如此心态,怎么可能会给地方发展带来动力?

心态和心理的转变,比政策和体制转变难多了。但是再难还有比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改革难吗?

就是非贫困县,发展上除了投资环境确实难有吸引人之处,体制障碍重重也是原因。

 西部要素东移一般遭遇问题很少,而东部要素西移的障碍还比较多。

中西部只有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才能有效吸引投资。做到这点,则先要深化改革。因为中西部欠发达的深层原因,是改革滞后。这主要反映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三方面。

所有制改革方面,中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较差。东部的高速增长以及就业,主要靠民营经济的增长。而国有企业在中西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没有显著下降,有的还略有上升。这种所有制结构特点,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育。

经济结构改革方面,推行改革开放以来近15年,中西部的经济结构调整显然很不够:

农牧业等传统部门所占比重仍然很高。非农产业在农村产值比重方面也很小,表明农村经济依然非常传统。

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三次产业的比例跟沿海相反:农牧等第一产业比重超高,第二产业发育不良,三产主要是传统饮食服务业而基本没有生产性服务业。而制造业只有在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合下,才能提高附加值,将知识含量在市场套现。

而沿海地区这三大方面都比计划经济时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只有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才能在近年来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的刺激下,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来改善投资环境并加快发展。

而促进当地经济活力的焕发,西部各级政府只有一个有效途径:鼓励并切实保护民营经济的发育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就业和财政收入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在沿海企业的搬迁潮中,应该警惕一种现象:部分在沿海地区生存不下去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被饥不择食的部分县乡政府引进本地。这固然在短期内会带动中西部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长期来看,必定对当地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中西部地方政府应该警惕的。

我以前跟时任乌鲁木齐市长努尔·白克力聊天时,他介绍说,乌鲁木齐断然关闭了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制止乌鲁木齐冬天空气的污染程度的恶化。乌市因此反而得到了新的生机:环境改善了,客商愿意来投资的反而多了。

放在强调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乌鲁木齐的发展与环境的如此微妙的关系,值得西部各级政府思考和借鉴。

2010-11-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