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T挑战:自主品牌要“脑筋急转弯”
文/赤脚远足
俗话说,要想让马儿跑得好,又想让马吃得少,这似乎是个悖论,就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一样。但是在提升汽车发动机功率和降低发动机油耗这件事上,似乎不必艰难地做出“二选一”的抉择,因为有了涡轮增压技术,可以完美的实现“既让马儿跑得好,有让马儿吃得少”的和谐境界。
在中国市场,德国大众是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力挺”者。无论是率先用于国产奥迪的1.8T、2.0T发动机,还是近两年大规模装备速腾、高尔夫和迈腾的1.4T发动机,这些具备涡轮增压技术的全新发动机,让大众的产品在升功率和油耗经济性上都大幅领先竞争对手。而大众TSI+DSG的黄金动力组合,也成为其转型“技术大众”的有力佐证。
毫无疑问,涡轮增压技术是个好东东,但是实际上,这种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提升燃油经济性上,带T的发动机无疑领先于自然吸气发动机;当然,硬币的另一面是,在生产和使用成本上,前者也明显高于后者。所以,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如何将一项技术的最大优势发挥,并规避其不利一面,才是技术应用的“最高境界”。
在对于像大众这样的合资品牌而言,普及带T发动机是个由上而下的过程,即从高档车型奥迪到国产VW车型,毫无疑问这是个非常明智的策略。为了降低成本,大众把两款主力的带T发动机1.8T、1.4T都拿到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而实践也证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技术,也只是在诸如新宝来和朗逸这样的入门级车型上使用时,才实现了真正的普及。
当然,在带T发动机的研发和应用上,自主品牌企业也不乏前瞻者,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家企业真正把配备带T发动机的车型卖好。从表面上看,原因很简单,市场价格太高,消费者不认。如果笔者没有记错的话,华晨是国内首家推出带T发动机车型的自主品牌车企,其自主研发的1.8T尊驰和骏捷早在2008年就入市,但销量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第二个推出带T发动机车型的当属自主品牌“旗手”奇瑞。2009年底,奇瑞首款中高级轿车瑞麒G5上市,而其售价直逼大众帕萨特1.8T的市场定位,也让业内“震惊”不已。当然,瑞麒G5销量如何大家也是知道的。去年广州车展上,瑞麒G5再推出了2.0T自动挡车型,但销量依旧低迷。从某种意义上说,瑞麒G5的失败是在重蹈华晨尊驰的“覆辙”。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佩服华晨和奇瑞这些自主品牌企业“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但是,我们也要深刻的反省一下,为何大众带T的车型推出来就大卖,而自主品牌车型却遭到冷遇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基于品牌差异所致,奇瑞和华晨等自主品牌品牌形象相对低端,不足以支撑带T产品的高定价。
诚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所在。最根本的问题是,本土汽车企业在推带T车型的市场策略上,缺乏系统调查和深度的认证,有的企业甚至是出于非市场化考虑、甚至是“炫耀性”目的,推出带T的产品。笔者私下认为,带T自主品牌车型销量滞销,可能是华晨和奇瑞等企业高层,在技术推向市场前都早已预料到的结局。
既然消费者都不认可你推出的那个价位的车子,为何我们的企业不能试着去迎合市场,推出他们能够接受的车型呢?
例如,我不搞1.8T或者2.0T,我不搞中高端车型,我推一款小排量带T的车型,例如搭载像大众1.4T发动机这样的车型,从低端市场由下往上打,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只是很多本土企业只是看到了带T发动机应该配备到相对高端车型的事实(例如奥迪),却忽略了自身品牌的支撑力和实际市场的接受度。
在带T技术的市场化策略上,难道华晨和奇瑞都是被大众带到沟里去了吗?我不敢这样设想,但是里给自主品牌的教训却依旧深刻。当大众掉转头来推出1.4T车型的时候,反倒是自主品牌车企尽然失语了。当然,笔者深知,自主研发极为不易,造车才只有十几年的奇瑞和华晨,能在国内率先推出带T发动机已实属不易,但在市场前瞻性上还是嫩了点。
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是,自主品牌长城汽车将有望率先推出小排量带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动机,并匹配到量产的家用轿车上。长城汽车销售副总庞金柱近日告诉笔者,2011年内将上市的腾翼C50将搭载长城自主研发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在保证动力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售价不会脱离普通家庭用户的区间,将对整个家轿市场带来震撼。
作为自主品牌当中第三个推出带T车型的企业,长城的大胆尝试能否打破自主品牌“一带T便滞销”的魔咒,挑战国产大众带T车型在国内市场独步天下的格局,我们拭目以待。考虑到长城汽车的质量口碑和市场嗅觉,以及紧紧抓住最广泛的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长城即将亮剑的1.5T车型,会比对手有更大胜算。(注:博文仅代表博主一家之言,欢迎拍砖但请注意文明用语,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