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的黑色幽默还能走多远?
昨天的中国青年报终于说出了:“房价调控目标,千呼万唤不出来?”
在此前一天京华时报说:“尽管距离国务院要求公布的最后期限已进入倒计时,但京、沪、广、深这类昔日房价几度飙升的一线城市,对房价调控目标仍是秘而不宣。截至27日,公布房价调控目标的城市比例不到全国600多个城市的一成。”
中国青年报刘道彩的这篇时评说:“按照新‘国八条’要求,各地公布房价调控目标的大限是本周四,但在媒体和公众的持续关注里,各地的调控目标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国八条”刚刚出台初期,我就有过怀疑,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调控目标最终总是不理想,“国八条”究竟会如何?真的是说不好。
其实我心中非常明白,事到如此,困难已经越来越大,“蚂蚁已经变成大象”,于是我就写了一段微博:“住房问题是违背了改革初衷,结果是依托市场解决问题,当市场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问题越来越多,积重难返了,因此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博弈,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这就是2006年11月沈晓杰先生说的《八年房改的黑色幽默》,而这个幽默又继续幽默了四五个年头。沈晓杰先生在那篇文章中披露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简称23号文)的纲领性的政策:“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
这是住房改革的初衷,从1998年迄今已经13个年头了,这政策确实是“跑偏了”,原本是一个从多途径,解决不层次同需求的住房问题变成一刀切下来了,通通让市场解决问题,市场迅速壮大,使得住房矛盾越来越大,价格在翻翻,谁能受的了?“国八条”固然严厉,为什么“房价调控目标,千呼万唤咋不出来?”
“国八条”,以及此前的政策调控的都是遵循23号文的精神,但从“双方限”开始,政策不够明朗,态度不够坚决,此后的政策一步紧似一步,但都未能奏效。“国八条”是被称为最严厉政策,结果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问题确实是复杂了,由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参与其中,开发商多多少少与政府的默契,开发商已经不是13年前的开发商,不再是雏仔羽未丰,既得利益怎能不顾?现在不是开发商在巴结政府官员,而是政府官员见了开发商不能说称兄道弟,倒也有了几分敬畏。
中央提出今年建1000万套公租房,中央政府说话算话,配套资金到位不成问题,而地方政府已经债务累累,即便是签了“军令状”苦于资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对于是地方政府而言最怕的就是GDP跌跟头,房地产业的半壁江山岂能不管?再往深处讲,有许多官员大腹便便,都是收了地产业的好处,一旦“背信弃义”事情败露出来如何了得?
何谓“积重难返”?
房地产的黑色幽默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舆论中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现在这个产业已经过剩,也有人认为农民转移需要的房子差得远呢?不管是持有那一种意见都没有实实在在数据说服人,国家统计局也说不清楚究竟是过剩还是短缺?如果能说得明白的话国务院还组织深入调查干啥?
媒体收了开发商的广告钱,房产专题电视上说啥的都有,都是御花园,居家第一选择;专家们用“拐点”忽悠人,各种各样的预测层出不穷;而百姓所期盼的是房价能不能降?这些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事情。
最近,上海市很明确表示房价的上涨不能高于GDP的增长,换句话说现在GDP的增速也不低,上海的房子看来是降不了了。盼着上海房价下降的美梦又一次破灭了,只能一声叹息。房价涨幅不高于GDP,却很可能会高于CPI,今年的CPI也不会低,这种架势怎么了得,老百姓能不发毛?
实际上所有的地方都不可能降,如果全国一旦刮起房价降价的风,这个问题就更大了,就意味着这个产业要出大问题,经济也有可能要出大问题。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蔡鄂生表示,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银监会是做过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的压力测试的,就现在的测试结果来讲,这些机构还是能够承受他们的风险。承受的程度是在10%到30%之间的变化。
究竟是多少?是10%还是30%?有确切的数据吗?如果单纯从这个行业而言,即便30%金融业也能挺得过去,放在整个产业链看,我觉得就未必了。
郎咸平语出惊人:房价若降中国完了!并非完全是痴人痴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绝不能小嘘了。
有许多网友认为房价大降,好处大大的,有什么害处?房子便宜了,大家不是都能买得起了吗?其实只要这个产业出现问题,全国金融业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就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消费,经济,就业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个问题就更大了。
是不是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呢?
我看也不是,而是需要有点耐心了,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已经是疑难杂症,多个因素搅合在一起,“硬着陆”可能是行不通了,因此只有“软着陆”了。“软着陆”就首先就需要有数据说话,并从整体规划上进行合理调整,把落实“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放在一个显著位置;发展方式的转变更为重要,关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光喊喊口号,地方政府要有实际行动,不炒作,不作秀,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有了这两条才能具备“软着陆”的条件,再加上中央政策的辅佐,鞭策,以及加大反腐败的力度,狠狠打击地产业的腐败,这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纠偏。
开发商的血管里要有道德的血液,这不是生而有之,规划、开发、销售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只有在这种强制的规则约束下,道德的血液才能生成,否则绝大多数都是贪婪的,并不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
特别拜托媒体,不要因为收了广告钱,就可以为开发商“胡说八道”,要把稳定房价当着政治任务,多宣传调控,少制造紧张空气。至于各地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的房产广告,价格走势的评论是不是也需要控制一下。因为媒体一会这么说,一会儿又那么说,搞得老百姓头昏眼花,不知可否,对这个“软着陆”不利。
“软着陆”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回归:“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这个初衷并没有错误,完全依靠市场肯定不能实现,政府首长发展方式不能转变,是不会接受这个初衷,那么这个问题还会持续下去,多持续一天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就多增加一点,久而久之,泡沫不破的神话是绝对站不住的。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十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