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试探的不是市场是监管
生产商将上调日化用品价格的消息持续发酵。周五周六,一些上海市民刚刚从盲目抢购食盐的“糊涂”中清醒,又加入到抢购日化产品的队伍中,导致前天和昨天沪上部分超市、卖场的洗衣粉、肥皂、沐浴露等多款日化产品供不应求。 (27日东方早报)
http://news.qq.com/a/20110327/000199.htm
因谣言引发的抢盐潮刚刚平息,日化用品抢购风波又起,不只是上海,其他一些城市的洗衣粉、肥皂等日化产品的销售也剧增,而此轮抢购风显然是因最近的宝洁、联合利华等四大日化巨大将集体涨价“传言”而起。
在当前的市场生态下,自然不必担心日化用品供不应求,家中囤货过多,一旦过了保质期还会得不偿失,这些消费者大多都能意识到,可为什么还会见风成雨,纷纷涌向超市抢购?毫无疑问,是通胀的焦虑驱使。
自从去年底以来,通胀的阴影一直压迫着公众的神经,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两会”敏感期刚过,市场不时发出某些品牌酝酿涨价的传言,难免让老百姓感到忧虑。
“商家借涨价预期促销或者试探市场”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不管什么时候、何种情况,消费者都不可能欢迎涨价的,这一点根本无需试探。如果说是在试探的话,倒更像是试探监管,放出涨价风声,如果被叫停或约谈,则按兵不动,监管若不吱声,则大胆付诸实施。
“麦德龙”透露,联合利华、宝洁两大日化品牌已给各大超市发出调价通知单,近30个单品给零售商的供货价上调了10%左右,最终零售价是否上调、何时调价、调价多少是由零售商决定。此刻,无疑最需要权威声音和监管行动,比如联合涨价信息是否属实、有没有违背政府调控规定等等。
日化用品属于快速消费品,不是重点监测的敏感商品,而且替代品很多,外资品牌涨价了,可以买国产同类产品替代,日化品涨价不会导致商业零售渠道脱销断货,广大市民大可不必恐慌。这样的回应显然难令民众满意,明显在推诿监管责任。倘若监管者继续缄默,谁能保证接下来日化用品不会全线上涨?又有谁能就此断定消费者的顾虑、恐慌是多余的、不理性的?
商家试探的不是市场是监管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