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偏了的“碳经济”


走偏了的“碳经济”

赵 伟(浙江大学)

    2010年以来中国大陆无疑经历了深深的“低碳经济”冲击,然而冲击方式却多半有些让人感到不安。对一般民众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业者而言,所谓“低碳经济”,似乎意味着工作与生活的更加不便。因为它首先是以时不时的拉闸限电方式袭来的。不少地区的地方政府迫于“减排指标”的硬性压力,纷纷将大电厂的闸门拉掉。先是限制中小企业用电,进而连同居民用电也一块儿停掉。接着是“柴油荒”,原因多半也由“碳经济”引出。原来政府断了大电厂输往中小企业的电闸门,企业被迫购买柴油机自备发电,结果小柴油发电机组热销,柴油消费猛增,需求大增,自然供不应求。

    对一般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而言,低碳经济显然还意味着更多的会议与更多的文书,“文山会海”中又多了一些内容与一些奔波。相信大小单位管理者们,这一年多以来,差不多每周都能收到各种各样与“低碳经济”有关的会议邀请或通知。我这里随手抓来一份,就来自级别很高的部门,通知的标题就叫“碳交易体系与碳计量方法专题研修班”。略微浏览了一下,和别的此类会议通知大同小异。先是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说起,引出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接着“卖关子”式地声言计算碳排放量多么重要多么复杂,似乎不去培训不了解内情要吃多大的亏似的。临了才看到会议主办者的真实意图——小集团创收!在“报名方式与费用”条目下,列出了参会价码:仅几堂讲座,每人学费近2千元,还不包括食宿!这还是较“正规”的培训会,还有些会议明显带有公款旅游的诱饵:会址设在沿边或沿海城市,会议的一大半安排是去境外考察,费用自然也是开发票回单位报销了!

    作为学术单位的普通教学与研究人员,也难逃此种中国式“低碳经济”的袭扰。实际上岂止袭扰,简直可谓携裹,用时下时髦的说法是“被低碳了”。时下各种研究项目都在朝着这个方向靠,再差的研究能力,再烂的研究成果,只要与“低碳”扯上边儿,多半都能搞到经费的,有些项目的经费还颇为客观。你再清高,想一门心思搞点自己所长与所能的研究来,也经不住此类廉价项目的诱惑,更经不住单位考核的压力。甚至有些原本不错的学术杂志,而今也在“与时俱进”,竞相发表与“碳经济”有关的文章了。在时下中国的大学,可别小看此种“发表”,那往往与职称、头衔尤其是收入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而今大学考核体系竞相向“工分制”看齐,所发文章杂志“级别”越高,就意味着“工分分值”越高!

    在我看来,诸如此类的“低碳浪潮”,实在是与低碳经济的主旨背道而驰的。何为低碳经济?权威的解释是这样说的:低碳经济(LCE)又称低化石燃料经济(LFFE),是指具有最少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之所以提倡低碳经济,原因在于科学研究业已揭示,过度排放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将可能导致无法逆转的环境灾难。为了避免灾难性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科学家们提倡碳排放为零的经济,以及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经济。

非常清楚,要实现这样的低碳经济,着力点并非在于简单地计算谈排放量上,也不在于官方统计数据多么漂亮上,更不在于务虚的研究成果发了多少,多半在社会行为主体的意识与行动上。就目前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应用限度来看,尽量减少物质消耗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的消耗,当是最实在的低碳经济。反观前述中国诸种“低碳经济”现象,每一项都在增加资源耗费,甚至浪费资源。其中拉大电厂的闸而迫使中小企业启用自备发电,不仅降低了能源转换效率,而且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那些以“低碳”为名的文山会海,也无形中增加了碳排放量,别的不说,单是坐飞机火车长途跋涉去开会,所耗能源所增排放就不小。至于挂低碳名的各种务虚性研究,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有着很差的道德“示范效应”,助长学术研究的跟风与浮夸!

    在我看来,在中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真正的低碳经济,两个方面的行动至关重要:一个是形成一种大众意识,将低碳变为民众的自觉行动。要实现这一点,一开始就应使一般人感到“低碳行动”的亲切可爱,而非让人生畏生厌!另一个在于制度建设。营造节约资源提高能源配置效率的制度约束。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配置资源方面就有这种能力,而差的半拉子市场经济则导致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甚至浪费,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就减少碳排放量而言,时下中国最急需推进的制度建设,无疑在于规范政府官员不计成本的物质耗费了,这方面最可为也最能为的制度建设之一,大概要首推各方喊了多年的公车改革了。粗略地算一下,单是近千万辆公车改革,所节能源以及所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当抵过多少家庭与小企业排放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恰恰是这种能为可为的低碳经济行动,做起来似乎难上加难!

    (2011-2-11晨写于东京四谷),原载《浙江经济》,2011年第四期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