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召开2011年第一季度例会,例会声明称,“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形势正向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但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不够牢固;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而上季度例会声明称,“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金融体系继续平稳运行,但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及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央行露出了货币政策紧缩放缓的意图。
有一些基本面支持这种预期。不少投行预期3月中国CPI环比将下降,除了陶冬等少数人士外,几乎一致预期中国通胀将在上半年迎来拐点。但春节因素是CPI环比下降的主要推动力。通胀并未有明显的拐点显现。最近一些日化、服装、食品和家电企业普遍表示因无法承受成本上涨,有上调产品售价的计划。低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最终将体现在终端价格上。农民工工资的上涨,也需要保持较高的粮价,以减小种粮的机会成本,保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致以大规模下降。城市住宅和商业地产租金的涨幅较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8日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连锁百强企业数据显示,连锁企业房租成本大约上涨3成。这些最终都要体现在终端价格上。虽然央行及其他政府部门均表示了今年CPI控制在4%以内的信心,但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仅3%。央行加息恐不可避免。国际粮食和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目前不少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是长期因素,这和2008年时因生猪养殖业的蓝耳病导致价格短期大涨是不一样的。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时期。当然,无论是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商业银行、国际投行,多数要么以直线思维看待中国经济,要么“不太相信”今年中国GDP增长8%的目标。但中国经济是一定要转型的,即使难度大,阻力不小,也要通过各种政策逐步推进。在“十一五”期间,根据以往经验,8%的GDP增长目标可以预期为10%,而今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8%的GDP增长目标,最终在9%左右的预期实现的把握可能更大一些。但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将明显超过9%。
1-2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9%,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8%。尽管房地产调控力度空前地大,但前两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5.2%。中金公司预测,假设全年保障房1.3万亿元的投资到位,将推升房产投资10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24日公布的3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预值)回升至52.5,较上月升了0.8个百分点,在经历了七个月低位后有所回升。这都说明中国实体经济较“较有力度地推进经济转型”的标准仍略显过热。在通胀形势未确立拐点的情况下,不宜过早放缓紧缩的步伐。
事实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与人合著的论文《中国的准备金、准备金税和货币控制:1984-2007》表示,最优存准率由存贷利差、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决定,以2007年存贷款利率水平测算,存准率最优水平大致稳定在23%左右。这显然不支付央行放缓紧缩的判断。
央行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上,也没有放缓紧缩的步伐。此前,央行曾连续17周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而截至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连续3周净回笼资金累计达1630亿。央票发行利率不仅与市场接轨(一年期央票利率已超同期限存款利率),而且持续放量。上周还只发行了470亿,本周二就升至990亿元。估计外汇占款仍居高不下。即使货币紧缩有放缓的必要,外汇占款也是一个干扰因素。虽然2月外汇占款的数据未公布,不过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较为强烈。去年2月至今年1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与代客收付顺差之和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端倪:369亿、467亿、589亿、329亿、350亿、542亿、554亿、510亿、968亿、770亿、805亿和1044亿美元。
中国通胀上半年见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再考虑到中国经济需要货币政策来推动转型,目前央行还不宜过早放缓紧缩的步伐。并且央行仍要努力应对外汇占款增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