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晦日即初晦,特别受到古人的重视。
南朝梁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旦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看来划船或到水边宴乐是正月的习俗。北朝也有此俗,魏齐时代的卢元明、魏收分别有诗《晦日泛舟应诏》,描写了春游的情景。可知当时泛舟是君臣一起进行的活动,大臣还要赋诗祝贺,而且泛舟更明确是在晦日进行。实际上,到水边不仅仅是宴乐,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初一到月底,人们都做些菜肴聚饮,泛舟游玩。士女都到水边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来解除灾厄。说明人们在水边还有祓禊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活动在隋代进一步集中在晦日进行。杜公瞻注解《玉烛宝典》正月祓禊说,当今之世,人们唯晦日到河边消灾解厄,妇女有的还去洗裙子。
唐代,晦日成为重要节日。唐德宗曾经在公元788年下诏,把正月晦日作春游的节日提倡,还向官员赐钱,并永为常式。唐代还具有祓除意义的陆上晦日送穷活动。文学家韩愈著有《送穷文》,虽然此篇系自嘲穷困不达的文字,但所说的穷鬼是有民俗基础的。传说穷鬼是颛顼(高阳氏)之子,喜欢穿破衣服,喝稀粥。由于为他送葬,留下了送穷之名,习俗是作糜、弃破衣、祀于巷。韩愈在文中说他要送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非《金谷园记》所说穷鬼。其数为五,不知是否有民俗基础,而这五种类型是他的发明。
宋代送穷还有在正月其他时间进行的。一是在初六,二是二十九日。时至明清,破五的送穷风俗承继了唐宋晦日送穷传统。
由于唐代以中和节取代晦日节,晦日节遂衰落,其中送穷风俗逐渐移向正月初五,这应该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送五鬼诗文的流传有很大关系。其二是破五送穷与晦日送穷习俗相近,比如唐人于晦日送穷,又于二月二日迎富,而清乾隆山西《大同府志》记载: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送穷;有攫而去者,曰得富。很像是将晦日与二月二的活动移入初五。又如道光陕西《咸阳县志》记载:五日,剪纸人、破衣,以残饭置僻处,曰送穷。作糜、弃破衣均是唐人送穷之举。清咸阳送穷中,虽残饭和糜不尽相同,但也符合穷鬼所食之物,与唐俗大致相同。再如清同治山西《河曲县志》记载:初五日,俗谓之破五。黎明,扫室中尘土污秽送于巷口,焚香燃爆,名曰送穷。扫尘土送于巷口的行为明显地与《图经》和《金谷园记》所述风俗一脉相承。此种风俗一直流传到近现代,民国陕西《中部县志》记载:五日未明,束纸为人、舟车、糗饵,送之通衢,谓之送穷。所说的舟车、糗饵均是韩愈送穷文中的描写。而民国陕西《续修南郑县志》更明确指出:“五日,扫除门庭尘积炮滓,弃通衢,亦韩退之送五穷故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