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栋楼宇,45名学生,尚未正式获得招生资格的南方科技大学开学了。南科大将实行很多国际一流大学广泛采用的书院式管理模式,师生关系密切,充分互动,老师和学生同住一栋宿舍楼,在同一个食堂吃饭;一个老师带5个学生,并且每天有固定的导师时间指导学生。校长朱清时介绍说,这一设计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书院为载体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南方日报》3月2日)
师生近在咫尺,问难答疑,切磋琢磨,这样理想的问道场景,固然可以说是国际一流大学的书院管理模式,细察起来,却也可以觅见中国历史上书院的影子。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师生教学相长,讲学与自学相结合,教育以培养人的学问和德行为目的,而不以功利化作为唯一追求。只不过,这些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国内大学的校园里,师生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与疏远,越来越隔膜了。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简朴、简陋,甚至有些寒怆的南科大都能够做到的事情,国内那些实力雄厚、一向以“一流”自诩、自居的大学何以就做不到?
教育从来都是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这既是教育的特性决定的,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内在追求。无论是老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还是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见地,以及眼下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的师生“同吃同住”做法,个中闪耀的,均是以人文本的教学思想。其受到社会广泛追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教育的异化也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很多大学更热衷于规模的扩大,其对于大楼高度、论文数量、课题项目的热情,远远高于对人的关怀。这样,原本应该格外关注的学生自身的发展,反而被遮蔽、掩盖,甚至忽略。有造诣的教授很少给本科生上课,一个导师带几十名硕士甚至博士生,学生只能远远在课堂上见到老师,一下课即再难谋面……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
可以说,并不是这些大学做不到师生密切接触,互动交流,而是并不愿意在这样的“细枝末节”上下功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赶超国际一流大学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缺乏踏踏实实的努力,其结果只能是距离真正的“人的教育”越来越遥远。南科大的师生“同吃同住”,一方面固然是接续了传统教育中对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却也照见了时下大学令人失望的虚浮、骄纵乃至浅陋。
进一步追问,南科大以45名学生的规模能够做到的事情,一旦学生队伍迅速膨胀,还能够做得到吗?南科大以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条件开学了,公众当然有理由担忧这种“同吃同住”的做法到底能够走多远。不过,我们似乎也应该注意到,物质条件的简陋,并不意味着教育思想的简单。其眼下正在推行的师生充分互动的做法,并非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而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现路径。
也即,只要以学生为本的思路明晰了,即便是以后学生数目增加了,学校规模扩大了,也应该是在这一思想主线之下的扩张和丰富,而不应该再走回到国内很多大学虚张声势的老路上去。事实上,这也是社会公众对于朱清时及其领导下的南科大寄予厚望的原因所在。很多人为什么信任没有行政权力支撑的南科大?正是因为南科大已经做出来的努力让人们看到,大学还应该有更多的选择。
朱清时自述,南科大眼下所走的道路异常艰难,是在“背水一战”,这样的表述确实有些悲壮,也透露出一些无奈。然而,不如此则不可能走出一条新路,也不可能对国内大学有所触动、有所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接续传统、吸纳国际通行做法的“同吃同住”做法,本身就是一块试金石。惟愿这样的试金石能够满足人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