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投资市场类型


     一、以降低劳动成本为特征的国际资本转移

  日本、韩国从全球经营和区域经营的战略出发,在致力于开拓高科技新产业的同时,把传统产业和有关技术转让给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日本正把钢铁、造船、石油化工、普通电器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等地,把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转移至东盟国家和中国。韩国为减轻货币升值和工资增长的压力,也在把丧失成本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中国等劳动力费用更低的地方。这种以降低劳动成本为特征的国际资本转移在东北亚投资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据日本通产省的调查,50年代日本基于降低劳动成本这种动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约占日本企业对外投资各种目标选择的41.9%。70年代以后,这种发挥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迅速发展。

  韩国采取这种类型的投资也是有其国际、国内背景的。从国际上看,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80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向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韩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为发展高技术产业,韩国必须把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海外;另一方面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韩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对手,这些国家不仅劳动力价格低于韩国,而且也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的资金和技术输入,这也成为韩国加速向海外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的契机。从国内看,从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就业的扩张,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开始上升,劳动力价格猛涨,每年几乎以20%的幅度直线上升。

  二、以更好地利用各国资源为目的的开发型国际投资

  以利用各国资源为目的的开发型国际投资也是东北亚地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类型之一。众所周知,战后日本经济所走的是“加工贸易”的道路。即进口原材料、燃料等资源,在日本加工后,对外出口。资源缺乏的特点决定了日本的加工贸易必然是以进口为前提的。

    日本以开发自然资源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内经济各部门的需要。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企业生产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开发海外资源,不仅是出于国内生产的需要,而且开始服从于日本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化的需要。据日本通产省的调查,以确保本国企业资源需要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在50年代占6.5%。此后,随着日本经济承受进口能力的增大和国际市场资源供应形势的缓和,这种动机所驱使的对外投资比重曾经下降为3%左右,但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冲击等影响,其比率上升至5.6%。据1985年日本东洋经济新闻社《海外进出口企业总览》的调查,在回答调查的7 414家对外投资企业中,有523家(占7.1%)企业明确回答是以确保资源供应为目标的。

      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资源开发为目的投资所占比重也很大。1990年以前,韩国对矿产业的投资额为140万美元,对林业的投资额为2 700万美元,对水产业的投资额为1 000万美元,这3项投资额共3 840万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5.9%。1987年韩国对矿产业的投资已达2亿多美元,林业投资20万美元,共计2.4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51%以上,截至1987年底韩国的资源开发型对外直接投资已达6.1亿美元,占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51.4%。

  三、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反向投资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反向投资在东北亚投资市场中并不是主要类型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项目比较小,数额也比较少。例如,截至1992年7月末,我国对韩国的直接投资项目只有8个,投资总额仅有150.6万美元,其中合资7个,独资1个。在这8个投资项目中,制造业1个,即杭州电视机厂的显像管项目,贸易业投资3个,运输业投资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