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葡萄沟结出的可喜木瓜
董宝瑞
今年1月7日,由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周刊》记者李佳蔚到昌黎采访,光临碣阳书斋。次日,我介绍他去采访“中国第一堡”耿氏酒堡的创建者,中国干红葡萄酒农家自酿第一人耿学刚。
李佳蔚是通过笔者在和讯博客发表的《说说昌黎的葡萄酒》,与笔者联系上的。他在昌黎采访几日,实地考察了昌黎葡萄酒的生产和发展过程,写出了特写《昌黎:未酿成的“波尔多”》,已发表于今年第2期《中国周刊》,为昌黎葡萄酒遭遇假酒风波说了公道话。
笔者与焦宏匀认识较早。他比笔者年长两三岁。40多年前,笔者在昌黎一中上高中时,他在离昌黎一中校园很近的唐山地区农业学校,如今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读书。后来,他到昌黎县凤凰山林果场工作,与我岳父张绍富结为忘年交。他家信奉天主教,设在卢龙县城的原永平府主教区一个中文名字叫文欣华的荷兰神甫在1930年左右,到他家传教,教会了他家如何利用西山场村盛产的葡萄酿造葡萄酒(主要供教会做弥撒用),并给他家带来几颗荷兰的木瓜种子,使荷兰木瓜在如今的葡萄沟深山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抗日战争后期,焦宏匀家原来居住的焦家山成为冀东军区和滦东军分区的八路军电台的掩蔽之地,成为滦东军分区司令部的“堡垒户”,当时的滦东军分区司令员,后来率领滦东军分区的部队解放山海关,闯开我党我军进军东北的大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海军航空兵司令员的曾克林的战地婚礼就是在焦宏匀家举行的。
知道焦宏匀家种植有在北方少见的木瓜,是在1995年11月。当时,我与几个友人结伴去西山场北边的老绝顶探访休粮寺遗址,在他家“号饭”,发现他家有木瓜和用木瓜泡的酒。回来后,我写出了随笔《喜识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中这句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然而,也许怪自己孤陋寡闻,几十年来也不知木瓜为何物,更不知家乡的深山沟就藏匿着几株木瓜树。生活中常有偶然,前几天,与几个迷山的伙伴同往碣石山群峰中又一道奇峰险隘的最高峰——老绝顶,考察历史上有名的上水岩休粮寺遗址,途经号称“十里葡萄长廊”的西山场村,到当地友人家“号饭”时,竟发现其家板柜上放着一个似梨不是梨、像瓜又非瓜的果子。那果子呈长椭圆形,木质皮,暗黄色,散发着阵阵芳香。友人外出,其女儿告知:此果为木瓜。待由山上归来,酒足饭饱,友人领我去厢房屋,从一个小篓子里拿出六七个木瓜送我,并请我品尝了一口他用木瓜片泡的酒,云此酒可治风湿、和胃强筋。那酒确实奇特,我下山时左脚背扭了一下,喝了木瓜酒后顿觉疼痛退隐。问了问,方知这木瓜在友人家的老宅那里落户碣石山中已有60多年了,原种是一位荷兰神父带来的,不想种活了几株。这些年来,他家年年都收获一些木瓜,五六十年代还曾拿到地区和省里参览过。
“宣城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蒂置枕旁。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真嗅代舌尝。”回到刚迁入两三个月的新居,我把从山里带回的木瓜放在书房的写字台上,细细品味起宋朝的著名诗人陆游的《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来。经查阅资料得知,木瓜,古称“茂”,别名“光皮木瓜”,医家称之为“铁脚梨”,原产山东、浙江、湖北等省,华东、华中多有栽培,山东荷泽等地盛产之。在古代时,安徽宣城的木瓜最佳,曾作为贡品上送朝廷。宣城的木瓜很特别,据《图经本草》载,宣城人种木瓜,在果实快长成时用纸作成各种花粘在上面,夜露日烘,久而久之,果实慢慢变成了红色,而果实上的花纹有如生的一样,因而有宣州花木瓜之称(陆游诗中的“宣城绣瓜”即指此)。木瓜乃一种很好吃的水果,其味酸涩,经蒸煮或蜜渍后方可食用。此外,木瓜是一种很好的中药,其性酸温无毒,去湿和胃,强筋骨,主治筋脉拘挛、腰膝酸重、脚气湿痹等症,并可治霍乱、大吐等。其中,以治下转筋不止尤为有效。《群芳谱》载:“木瓜最疗转筋,如病此,但呼其名,及土上作木瓜字,即愈。”此说奇得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但足见木瓜乃脚膝筋骨去疾之灵药。大概因木瓜有此种种妙用吧,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它就成了民间互赠的一种珍贵礼物。“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可引来“琼琚”,非图“琼琚”,而是求“永以为好也”。小小木瓜,曾引得孔子“见苞苴之礼行”,几乎成了“礼行”的代称。这就难怪我由山里归来,把另几个木瓜分赠同行的朋友后,留下的本瓜置书房,也像陆游一样“以鼻嗅代舌尝”了。
山里人送我以木瓜,我以何“琼琚”回报呢?我实无精美的玉佩可回赠,山里的友人也不会要我以玉佩而回赠。那么,我就以为开发西山场一带绝美的旅游风光多做点贡献权作回报吧!待春暖花开时,我定会再去西山场,观赏木瓜那淡粉色的花儿,细品“井峪松风”之古景,再好好领略一番休粮寺和天池之佳境,还有天桥柱、冰凌峪等奇特之风光,让西山场这个“葡萄沟”成为游人麇集之地。送我木瓜的山里友人,这样行么?
当时的情景和心情都写在这篇随笔之中了,在此不再赘述。那天从焦宏匀家出来,我又带回两颗木瓜,年前到北京去,把其中一颗送给了一位兄长。如今,剩下的一颗已经变黑变硬,准备永远保存在碣阳书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