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投资市场走势
一、从资金实力看东北亚投资市场走势
从资金实力看,东北亚地区以日本、韩国最为雄厚。198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已达2.86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84万美元,超过了同年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高的经济大国。据日本大藏省1988年12月1日发表的统计资料,截止11月底,日本的外汇储备达971.47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从1985年起,日本已代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1987年日本海外资产总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海外净资产达2 400多亿美元。1990年日本的海外净资产已达到3 500亿美元。预计到2 000年将增至1.3万亿美元。
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为605亿美元,1990年为2 230亿美元,1991年为2 700亿美元,预计2000年可望达到7570亿美元。目前,韩国经济居世界第14位。根据其发展形势预测,到2000年将跃居至第11、12位。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为
5 569美元,到2000年可望升至1.6万美元,大体上与当今的意大利和英国的水平相接近。
从资金实力情况不难看出,今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和韩国都将是东北亚地区的主力投资国。
二、从产业结构调整看投资市场走势
东北亚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从70年代已经开始,目前正在深化。这种深入全面的调整必然引起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动和区域内生产国际化的新分工,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投资市场的走向。
日本在传统的基础材料、钢铁、有色金属、纺织与造纸工业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的同时,致力于其制造业的升档和发展高技术产业,使新兴的电子、宇航、新材料工业、多功能高质量的机械工业及生物工程有关的工业,逐渐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
韩国则利用发达国家转让的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现产品出口的结构升级,在继续发展钢铁、造船等以熟练劳动力和大规模设备为基础的劳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同时,加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半导体、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为核心的高级电子工业和新材料工业等尖端技术,以便通过资源的有效分配,最大限度地培植产业的增长潜力。
中、俄、朝、蒙等国则可利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调整产业结构之机,发挥比较优势,吸收国外资金,参加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三、从投资环境看投资市场走势
东北亚地区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并设立机构,制定法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投资合作。
80年代以来,为适应经济生活国际化、区域化的需要,东北亚地区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制定金融投资国际化政策,采取一系列促进措施。日本1980年开始正式实施《新外汇法》,以立法形式拉开了日本金融投资国际化的序幕。在此基础上,1981年修改了《银行法》。《新银行法》规定,日本的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内外进行日元或外币的存放款业务和参加国际银行的贷款;外国人可以在日本购买企业股票;日本企业可以在海外发行欧洲市场日元债券等。
韩国政府也多次调整外资政策,活跃外资市场。1993年6月韩国政府决定,从当年7月1日起5年时间内,逐步开放对外商投资实行限制的244个行业中的132个。实施这项计划后,韩国1 148个行业中的1 056个将向外国企业开放。1994年1月又修改了《引进外资法》,规定外国投资者从向银行提出申请到获得韩国政府批准的时间缩短到5至15天。此外,外商独资企业现在可在韩国购买地皮,合资企业可以从任何国家进口设备。1994年6月又决定,在韩国投资的外国高科技企业赢利的前5年100%免交公司税和所得税,其后5年还可享受50%的减税待遇,从国外进口设备可免交关税和增值税。韩国对其企业的对华投资采取了非常优惠的政策,规定政府负责补偿韩国企业对华投资亏损的50%。1992年5月韩国与中国还签署了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使两国之间的相互投资有了法律保证。1995年1月韩国总统金泳三还批准提供2.5亿美元国有资金来支持南北方之间的合作。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一旦条件成熟,韩国将大规模地向朝鲜投资。
我国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放宽外资限制,采取优惠政策。1986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特别强调给外商在中国兴办的以产品出口为主的企业以特别优惠。这些优惠包括降低劳务费用,降低场地使用费;减免税收,鼓励外商将企业利润在中国进行再投资,保证外商出口产品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的外部经营条件(包括有关物资的进出口)等。
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尽管目前还不尽人意,但是为了改善投资环境,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俄罗斯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1991年制定了《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为了协调引进外资工作,1991年12月俄罗斯财政部设立了外国投资委员会。为了确保统一的吸引外资政策,1992年成立了俄罗斯国际合作与发展署,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1992年初,俄罗斯政府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明文规定,1992年1月1日以前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有权享受取得利润后2年免税期,而在远东地区,则可享受3年免税期。为了更多地吸引外资还设立了一些自由经济区,并给予一系列优惠待遇。例如俄罗斯给予远东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包括:外资企业向经济区内进口商品和劳务不受配额限制,也不受许可证限制;在经济区内进出口商品和物资免交关税;企业自宣布获得利润之日起5年内免交利润税和出境利润税;外商可以购买土地,使用权70年;简化注册手续和外籍公民出入境手续等。1995年3月2日俄罗斯投资协商委员会举行了第三次会议,签署了俄罗斯经济吸引外国投资政策备忘录。俄罗斯还决定在经济部下设俄罗斯外国投资促进中心,该中心计划在世界各地设立一些分部,并打算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朝鲜近些年来也逐渐感觉到,以往封闭性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经济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8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采取措施,逐步扩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从1984年9月公布合资企业法以来,已同俄、中、意、法和香港等地的企业签定了合资、合作企业合同100多项,其中已有几十家企业投了产。朝鲜还计划在南浦、元山等地建立经济开发区,在图们江下游的哈山岛建立经济特区。可以预测,朝鲜近几年在吸引外资方面将有较大的突破。
从1988年以来蒙古也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日本、韩国、中国等国频繁接触,并公布了外国投资法,申请加入亚洲开发银行,计划引进日资修建钢铁厂等项目。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等方面东北亚地区各国也做了大量工作。韩国为了迎接“黄海时代”的到来,成立了政府总理任委员长的“西海岸开发促进委员会”,正式确定了总投资额为300多亿美元之巨的136个开发项目,重点建设忠清南、北道,全罗南、北道一带,牙山湾和群山一带。在牙山湾计划建设1座年吞吐量为4 800万吨,拥有63个泊位的现代化港口,预计2001年完工。在牙山还将建设能容纳双龙汽车等100家企业集团的工厂区,在群山建设1座年吞吐量为4 200万吨的港口。
我国把环渤海地区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市定为对外开放城市。在天津、大连设立了保税区,还在大连建设年吞吐量为570万吨、有10个泊位的新港,使大连港最终成为有80至100个泊位,年吞吐量为6 00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港口。为了便于东北亚各国之间的交往,在东北亚地区的很多大城市之间开辟了航线,仅韩国就向中国北京、天津、上海、青岛、大连、沈阳等城市开辟了6条航线,各大港口之间也设立了海上航线。1996年2月15日,联结韩国釜山同俄罗斯纳霍德卡并在东海上分支与日本直江津相联结的超大规模韩、俄、日海底光缆也已正式开通。
今后几年,东北亚投资市场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投资规模仍将以中、小项目为主,但大规模投资项目的增加将十分显蓍。
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为例,截至1992年5月底,投资额在2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数的90.98%,投资金额占总投资额的52.54%。1988年以后才出现2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1990年以后,出现了5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平均规模为90万美元。1992年5月底前,韩对华投资2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为23个,仅占总项目数的9.01%。但正在商谈中的投资规模1 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0多个,以大宇集团山东水泥项目(2.97亿美元)为代表的上亿元项目也在积极促进中。三星电子集团在天津投资5 600万美元建造新盒式录音带厂,它还与德国联手在吉林市投资2.5亿美元建年产30万吨的乙烯厂。到1996年韩国约投资了25亿美元参加我国的重点项目建设。
近几年来,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对向中国投资寄予极大希望。日本的伊滕忠、三菱商事、九江、日本兴业银行和东京银行等单位组建一个投资公司向大连工业区建设投资(总开发费用250亿至300亿日元)。此外,新日本制铁公司和三井物产等日本6家企业拟定一项在中国东北建设大型谷物生产基地的计划。日本的中小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974年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占5.4%,1978年上升为16%,其投资额为16.45亿美元。
2.投资领域将不断拓宽
东北亚投资市场的投资领域正从目前的服装、鞋、皮革、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走向多元化领域投资,飞机、汽车、化工、电子、水泥、机械及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将有明显增加。仅从中韩两国产业合作协定来看,中韩已在飞机、程控总机、汽车、高清晰度电视机等领域合作达成协议。在汽车制造领域,韩国的大宇集团已捷足先登,与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合作,计划投资15亿美元,建立一个年产汽车15万辆的汽车厂。在电子行业,韩国三星集团已在天津投资5 000万美元兴建录像机、彩电生产线。
3.东北亚区域内投资将明显增多
众所周知,日本、韩国是向东北亚,乃至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主力。据日本通产省统计,1994年日本对亚洲地区的投资比1993年增长1倍,已占其全年海外投资总额的37%。1994年我国已成为日本在亚洲的最大投资对象国。日本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由于经济持续不景气和日元升值,国内生产成本昂贵,日收益减少,因此纷纷到我国投资办厂,已形成热潮。据日本贸易振兴会调查,日本有80%以上的企业表示有兴趣到中国投资办厂。
韩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也有明显的增加趋势。1994年经韩国政府批准的海外投资项目中,有1 604项在亚洲地区,占总数的 83.7%。1991年我国还是韩国的第3大投资对象国,1993年已成为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亚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东北亚区内的投资将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