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谦按:近日失眠,网上夜游,偶然读到一篇文章,是一个1980年代后期的中学生写的,怀念他们的初中语文丁老师。这位丁老师,现在川大哲学系任教,名元军,是我的老朋友,比我年小,我叫他“小丁”。小丁的学术兴趣是儒家哲学,其为人也,堂堂正正,光明坦荡,仪态渊雅,气象浑厚,俨然有古君子之风,本身就诠释着儒家真精神的人格魅力,我甚至私下将其誉为现代儒学的“形象大使”。特转贴此文,以见其影响学生如春风化雨,标题是我加的,原文地址:http://hi.baidu.com/goldench/blog/item/2d9ceb22eec18eaf4723e846.html。天涯网上还有一篇《哲学老师丁元军》,写大学讲台上的小丁,是前些年选过他“中华文化(哲学篇)”的川大学生写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链接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015477&PostID=19062517。
我曾多次在课堂上对文经管法理工医各专业的学生说,文史哲等学科也许都是无用之学,但没有这些人文学科的大学,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大学,不过是高级职业学院而已。
前一阵子和一位优秀的老师探讨,什么是优秀老师的标准。我们的结论,不是考试给高分的,不是课堂上笑话连篇,而是影响你改变你,让你多年之后难以忘怀的。以此标准衡量,丁元军老师是我遇到的第一位最优秀的老师。他对我,以及我的同学们,影响至深。
丁老师现在是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名动校园内外。网上很容易搜索到对他的评价:“丁老师长了一嘴漂亮的络腮大胡子,讲课时全神贯注,自娱自乐,声音比较低。看到他,我仿佛感觉回到五四的时代,现代文学的时代”,“课好听,可分给的低,因为他要求很严,考题又难”,“听了他的课我就觉得川大没有白来了,甚至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到川大来。不过说起来很不好意思啊,从来没选过他的课,一直孜孜不倦地蹭…”,“他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老师,号称哲学系少女杀手,呵呵。他背后有一些很深厚的东西,久了你就明白了”等等。
更有同学网上为其写传记,比如天涯论坛上的《哲学老师丁元军》。相信老师的桃李芬芳,人才辈出,今后当有越来越多描述记录老师言行的文章出现。我在阅读老师的故事欣慰之余,心里不禁窃喜和骄傲:丁老师在20几年前就开始教我们,而且是耳提面命三年之久。如此良机,无人能再得吧!
从初中毕业开始,就想给丁老师写篇传记。总觉得这必然得是一篇宏文巨作,才能汇总千万素材,才能对得住老师教诲;总觉得得有大块时间平心静气,才能整理千头万绪,才能写得篇过得去的文章。结果总是难以提笔,如此岁月蹉跎,一晃十几年光阴过去了。近日苦闷,寻找自己思想根源,又追寻到了丁老师处。不如就此顺势着笔,回忆丁老师的言行教诲,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前传,分享给对丁老师早期岁月不了解又好奇的同学们。
1987年的秋天,我们准备上初一的第一堂语文课。门口进来一个高高的年轻人,真高,头都快碰到门楣了(后来我们说这是“仰之弥高”的高)。脸庞清秀,戴付黑框大眼镜,有刮过但隐藏不住的络腮大胡子(后来我们说这是“才华横溢”的溢)。他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丁元军”,粉笔字遒劲有力。
第一堂课上《伊索寓言》。老师的语音浑厚,把希腊神话给我们娓娓道来,我们听得兴趣盎然。老师喜欢在教室里踱步。他的腿更长,但裤子还要长,库边已被鞋底踩破。我有向丁老师提问,“宙斯是宇宙之王,为什么赫拉的雕像还会更贵一点?”丁老师慢言细语回答,“赫拉是女性,女性的身体雕塑更有美感,所以会更贵些。”我觉得很有意思,开始喜欢上这位博学的语文老师。
大家日渐熟悉,丁老师的课越发生动有趣。我们从没做过小学时最常做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他在课堂上很少翻书,总是行云流水讲来,还经常抄些课外的文章诗词给我们。在讲诗词风格的时候,他给我们抄写司空图的《诗品》。我们对自然、含蓄、豪放等风格就容易理解多了。他抄写《中庸》之《博学》给我们,估计有他的期望,但是对我们从不说教。他也抄写些有趣但好像没啥思想主义的东西给我们,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桥从人上过,桥流水不流”;如《世说新语》中的“王蓝田性急”:“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上《中国石拱桥》一文,丁老师说,今天春光明媚,我们出去看看实际的桥。一整班的同学,兴奋地跟着老师,沿着野外的小河看了三四座桥。我没觉得这样的观察,对我们考试得分有啥贡献。但是前阵子,看到丁老师学生写的,对野外上课“按捺不住一阵的心向往之,这不就是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景象吗”,那心里是得意万分的啦。
丁老师很少留课外作业,要有也是阅读文章或书籍。有次终于留作业了,让同学们欢呼雀跃。那是在讲《过秦论》时候,正好电视台在放香港电视剧《秦始皇》。丁老师的作业是让我们看该电视剧,了解战国时期情况。班主任苦笑不得,语文老师的偶尔作业不能不支持,但又不得不纠偏,还要应对一些家长的反对。鉴于晚上不能看电视必须做作业之传统思想,丁老师的这次作业完成的不好,不过也没有检查和考试,不了了之。班上倒是流行开了电视剧主题曲“大地都在我脚下…”
丁老师的作文题目豪放不羁,总是让人惊奇不已。有次让我们写《大荒》,内容题材不限。有次直接把我们数学考试中的一道数学题拿来,让我们写说明文。他给我们作文点评通常很长,甚至有超过本文的。他也不吝给高分,激发了一批同学对语文和作文的热爱。他也笑过一些同学:“同学们,你们已经初中了,就不要写太阳公公,蝴蝶姐姐了。”
有年学校组织作文比赛,我侥幸得了年级组第一名。丁老师将文章和他的评语一起发表在学校校报上,还带给我5元钱稿费。他的评语我至今保留。
这种过分的赞誉,鼓励着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之后丁老师还安排我接受同学们采访,让大家写采访文章。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大家觉得很有趣。丁老师还对大家的采访与问答做点评。我还记得有位同学问:“你在参加作文比赛前怎么做准备的?”我回答:“我给两支钢笔灌满了墨水”。丁老师认为这个回答比较有机趣。
有个小游戏,是丁老师教我们的,叫“精彩的尸体”。一个人写问题,把纸折好给另一个人在没看到问题时写答案。如此重复,多个问答之后,会呈现绝妙的问答。我们在课堂上同学们一起玩那次,就有一个不错的。问“那闪闪发光的是什么?”答:“地上的碎玻璃渣”。丁老师还总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些小知识。有次谈到西湖,他就让同学们写“西湖十景”。零零碎碎地,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要知道,那时候,大部分同学从没有离开过县里。
丁老师的课不仅有趣,也不乏深度。在讲《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文中,他和我们聊《红楼梦》,引述鲁迅的话,说赵姨娘的刻画比较脸谱化。通过赵姨娘,引导我们看贾政,因为他能够像“吃苍蝇一样”容纳赵姨娘。他提了不少问题让我们思考。其中有一个问题我现在都觉得不易回答。丁老师问:“门子如此世故,为什么还落个充军发配的下场?他如果估量过这样的结果问什么还要这样建议?”我还记得他对当时名动一时的小说《绿化树》的批判。
我们都觉得丁老师品行高洁,孤标傲世。但要问及证据,却有无从发现之感。思想的影响还是要来自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吧。有次学到一个词“睥睨”。丁老师举例,“有人给我递烟,我则睥睨之”。印象中,他对自己是要求极其严格的。有次我到他宿舍,听到古典歌曲非常动听,就提出了借阅磁带的要求。我后来翻录了一盘,告诉了老师。老师笑笑没说什么,但我心里不禁惴惴,至今耿耿。当后世盗版翻录成风,我已经在丁老师影响之下为小恶而羞惭了。
丁老师大部分时间在宿舍看书,有时候放学是可以看到他打篮球。他那么高的个子不打篮球可惜了。他说自己也打乒乓,“我觉得如何控制这么小的一个球很有趣”。有些时候晚自习结束,还能看到他一个人,在月光下练习投篮。
丁老师会写些诗,发表在本地的县文化局小报上。他很少给我们讲他自己的诗,不过还是抄过下面一首给我们:
线形
从线形里我看见河流、树枝、楼群
历史的趋旧,以及怜悯
阳光婴儿似地萌动于其中
各种方式,总有各种方式的圆满
简明、灿烂的图景,给人无限的愉悦与暗示。
我们从当地报纸上还抄录得另一首:
迷路
林子里没有路,只有树
怎么走出去?
向前,它们挡着我;
向后,它们挡着我;
向左,他们挡着我;
向右,他们挡着我。
他们太顽皮!
不过,我知道了,
向上,总可以出去。
一直上到树梢,
顺着树梢上面缀成的小径,
走到妈妈的惊讶里去。
出于对丁老师的兴趣和好奇,我们甚至从丁老师父亲的邻居那儿了解到,丁老师原名丁纪,籍贯山东菏泽。但是我们却没发现丁老师有往来的女朋友。像他这样才高八斗的人物,什么样的女孩会入他的法眼呢?像他这样洁身自好的人物,又有什么样的女孩能欣赏他呢?这个问题存疑至今,非得今后拜见师母后方能解开。
虽然上课互动颇多,但我们一帮初中生毕竟不是思想的交流对象。丁老师很少点评时局,除了在8~9年那场动乱中偶尔慷慨激昂。我们不知道那时候丁老师是否觉得孤独。不过丁老师抄给我们一首诗,我没有找到过出处,曰:
中国人不怕孤独
题记:一个退休老人告诉我,中国人不怕孤独
中国人不怕孤独
禅房静坐,黑袈裟冰凉
一支香旋天柱山萦绕,无止无休
采菊东篱下,无菊可采时,
掐一蓝苦菜果腹
或者看蚂蚁搬家,在槐树枝上
夸古老的大国
练气功,打太极拳,刀枪不入
中国人不怕孤独
那一年在牛棚里,看竹影摇碎月光,
撵着驴拉磨
驴也默默,我也默默
万马齐喑,集体化的孤独
儒家修身,道家养性,
佛在菩提树下闭目
路漫漫其修远兮
愚公有山可挖
中国人不怕孤独。
初中毕业考试前夜,全年级上大课备考,是丁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丁老师上来就讲,大家别把这个当成武侠中的弟子下山前,师父再传授个致命绝招。他罗列了些考试重点,帮助大家备考。中考的成绩出来,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分数并不出众。这是料想得到的,因为我们上的不是应试语文。
但是我和我的同学们,因为丁老师而被领进了文学的大门,从此后对文学喜爱而迷恋。虽然我们这批同学,大部分在高中为了更容易上大学选择了理科,但是语文底子一直不差。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受丁老师影响巨大,我和几个同学被大家看作是一类人,有“君子之风”。后来上大学,走向社会,思想行事受到各种冲击。但是想想“丁老师会怎么做”,便不敢懈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条更艰难与荆棘的路。
上了重点高中后,想高中的语文老师应当比初中的语文老师水平更高吧。高中的语文老师的确不错,是省里的优秀语文老师,但那是教我们考试的好老师。像丁老师这样影响我们思想与灵魂的,是难以遇到了。后来我上了重点大学,上了EMBA课程,也有不少良师益友,但对我思想影响深刻的,没有超出过丁老师的。
我们那届毕业后,丁老师转教高中课程。一年后,丁老师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去了四川大学哲学系。高中期间我们有拜会丁老师。进大学时,我给丁老师写了一封信,丁老师立即回复了。丁老师的话语儒雅平和。他说现在应该更多以友相处,但话语不失长者之风。
对丁元军老师一直非常思念。又有十几年没有联系了。偶尔会和同学谈到他,偶尔会通过网络搜索他,了解他的动态。怎么多年过去了,丁老师还可以是“哲学系少女杀手”,可谓风采依旧。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心甚宽慰。我的一个同学看了网上文章说“看得出,随着时光的流逝,丁老师不但保留了当年的君子之风, 还积累了更加深厚的仁爱。 谦谨与涵养让认识他的人不由得产生一种崇敬之情。”
不知道丁老师当年是否犹豫过,讲那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与思想,这帮幼稚的初中生能否理解和记得?也许我们的确忘了很多,但是还有很多仍然历历在目,老师的话音仿佛还在耳边萦绕。不知道丁老师是否会知道,他对人生的思索,不经意地烙在了一群少年的心灵上。当我们现在面对生活困惑时,还会去找这颗心田里的种子。二十几年前课堂上的细节,不费劲地不断涌现出来,促使我写成了这篇老师前传。
我曾多次在课堂上对文经管法理工医各专业的学生说,文史哲等学科也许都是无用之学,但没有这些人文学科的大学,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大学,不过是高级职业学院而已。
前一阵子和一位优秀的老师探讨,什么是优秀老师的标准。我们的结论,不是考试给高分的,不是课堂上笑话连篇,而是影响你改变你,让你多年之后难以忘怀的。以此标准衡量,丁元军老师是我遇到的第一位最优秀的老师。他对我,以及我的同学们,影响至深。
丁老师现在是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名动校园内外。网上很容易搜索到对他的评价:“丁老师长了一嘴漂亮的络腮大胡子,讲课时全神贯注,自娱自乐,声音比较低。看到他,我仿佛感觉回到五四的时代,现代文学的时代”,“课好听,可分给的低,因为他要求很严,考题又难”,“听了他的课我就觉得川大没有白来了,甚至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到川大来。不过说起来很不好意思啊,从来没选过他的课,一直孜孜不倦地蹭…”,“他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老师,号称哲学系少女杀手,呵呵。他背后有一些很深厚的东西,久了你就明白了”等等。
更有同学网上为其写传记,比如天涯论坛上的《哲学老师丁元军》。相信老师的桃李芬芳,人才辈出,今后当有越来越多描述记录老师言行的文章出现。我在阅读老师的故事欣慰之余,心里不禁窃喜和骄傲:丁老师在20几年前就开始教我们,而且是耳提面命三年之久。如此良机,无人能再得吧!
从初中毕业开始,就想给丁老师写篇传记。总觉得这必然得是一篇宏文巨作,才能汇总千万素材,才能对得住老师教诲;总觉得得有大块时间平心静气,才能整理千头万绪,才能写得篇过得去的文章。结果总是难以提笔,如此岁月蹉跎,一晃十几年光阴过去了。近日苦闷,寻找自己思想根源,又追寻到了丁老师处。不如就此顺势着笔,回忆丁老师的言行教诲,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前传,分享给对丁老师早期岁月不了解又好奇的同学们。
1987年的秋天,我们准备上初一的第一堂语文课。门口进来一个高高的年轻人,真高,头都快碰到门楣了(后来我们说这是“仰之弥高”的高)。脸庞清秀,戴付黑框大眼镜,有刮过但隐藏不住的络腮大胡子(后来我们说这是“才华横溢”的溢)。他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丁元军”,粉笔字遒劲有力。
第一堂课上《伊索寓言》。老师的语音浑厚,把希腊神话给我们娓娓道来,我们听得兴趣盎然。老师喜欢在教室里踱步。他的腿更长,但裤子还要长,库边已被鞋底踩破。我有向丁老师提问,“宙斯是宇宙之王,为什么赫拉的雕像还会更贵一点?”丁老师慢言细语回答,“赫拉是女性,女性的身体雕塑更有美感,所以会更贵些。”我觉得很有意思,开始喜欢上这位博学的语文老师。
大家日渐熟悉,丁老师的课越发生动有趣。我们从没做过小学时最常做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他在课堂上很少翻书,总是行云流水讲来,还经常抄些课外的文章诗词给我们。在讲诗词风格的时候,他给我们抄写司空图的《诗品》。我们对自然、含蓄、豪放等风格就容易理解多了。他抄写《中庸》之《博学》给我们,估计有他的期望,但是对我们从不说教。他也抄写些有趣但好像没啥思想主义的东西给我们,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桥从人上过,桥流水不流”;如《世说新语》中的“王蓝田性急”:“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上《中国石拱桥》一文,丁老师说,今天春光明媚,我们出去看看实际的桥。一整班的同学,兴奋地跟着老师,沿着野外的小河看了三四座桥。我没觉得这样的观察,对我们考试得分有啥贡献。但是前阵子,看到丁老师学生写的,对野外上课“按捺不住一阵的心向往之,这不就是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景象吗”,那心里是得意万分的啦。
丁老师很少留课外作业,要有也是阅读文章或书籍。有次终于留作业了,让同学们欢呼雀跃。那是在讲《过秦论》时候,正好电视台在放香港电视剧《秦始皇》。丁老师的作业是让我们看该电视剧,了解战国时期情况。班主任苦笑不得,语文老师的偶尔作业不能不支持,但又不得不纠偏,还要应对一些家长的反对。鉴于晚上不能看电视必须做作业之传统思想,丁老师的这次作业完成的不好,不过也没有检查和考试,不了了之。班上倒是流行开了电视剧主题曲“大地都在我脚下…”
丁老师的作文题目豪放不羁,总是让人惊奇不已。有次让我们写《大荒》,内容题材不限。有次直接把我们数学考试中的一道数学题拿来,让我们写说明文。他给我们作文点评通常很长,甚至有超过本文的。他也不吝给高分,激发了一批同学对语文和作文的热爱。他也笑过一些同学:“同学们,你们已经初中了,就不要写太阳公公,蝴蝶姐姐了。”
有年学校组织作文比赛,我侥幸得了年级组第一名。丁老师将文章和他的评语一起发表在学校校报上,还带给我5元钱稿费。他的评语我至今保留。
这种过分的赞誉,鼓励着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之后丁老师还安排我接受同学们采访,让大家写采访文章。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大家觉得很有趣。丁老师还对大家的采访与问答做点评。我还记得有位同学问:“你在参加作文比赛前怎么做准备的?”我回答:“我给两支钢笔灌满了墨水”。丁老师认为这个回答比较有机趣。
有个小游戏,是丁老师教我们的,叫“精彩的尸体”。一个人写问题,把纸折好给另一个人在没看到问题时写答案。如此重复,多个问答之后,会呈现绝妙的问答。我们在课堂上同学们一起玩那次,就有一个不错的。问“那闪闪发光的是什么?”答:“地上的碎玻璃渣”。丁老师还总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些小知识。有次谈到西湖,他就让同学们写“西湖十景”。零零碎碎地,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要知道,那时候,大部分同学从没有离开过县里。
丁老师的课不仅有趣,也不乏深度。在讲《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文中,他和我们聊《红楼梦》,引述鲁迅的话,说赵姨娘的刻画比较脸谱化。通过赵姨娘,引导我们看贾政,因为他能够像“吃苍蝇一样”容纳赵姨娘。他提了不少问题让我们思考。其中有一个问题我现在都觉得不易回答。丁老师问:“门子如此世故,为什么还落个充军发配的下场?他如果估量过这样的结果问什么还要这样建议?”我还记得他对当时名动一时的小说《绿化树》的批判。
我们都觉得丁老师品行高洁,孤标傲世。但要问及证据,却有无从发现之感。思想的影响还是要来自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吧。有次学到一个词“睥睨”。丁老师举例,“有人给我递烟,我则睥睨之”。印象中,他对自己是要求极其严格的。有次我到他宿舍,听到古典歌曲非常动听,就提出了借阅磁带的要求。我后来翻录了一盘,告诉了老师。老师笑笑没说什么,但我心里不禁惴惴,至今耿耿。当后世盗版翻录成风,我已经在丁老师影响之下为小恶而羞惭了。
丁老师大部分时间在宿舍看书,有时候放学是可以看到他打篮球。他那么高的个子不打篮球可惜了。他说自己也打乒乓,“我觉得如何控制这么小的一个球很有趣”。有些时候晚自习结束,还能看到他一个人,在月光下练习投篮。
丁老师会写些诗,发表在本地的县文化局小报上。他很少给我们讲他自己的诗,不过还是抄过下面一首给我们:
线形
从线形里我看见河流、树枝、楼群
历史的趋旧,以及怜悯
阳光婴儿似地萌动于其中
各种方式,总有各种方式的圆满
简明、灿烂的图景,给人无限的愉悦与暗示。
我们从当地报纸上还抄录得另一首:
迷路
林子里没有路,只有树
怎么走出去?
向前,它们挡着我;
向后,它们挡着我;
向左,他们挡着我;
向右,他们挡着我。
他们太顽皮!
不过,我知道了,
向上,总可以出去。
一直上到树梢,
顺着树梢上面缀成的小径,
走到妈妈的惊讶里去。
出于对丁老师的兴趣和好奇,我们甚至从丁老师父亲的邻居那儿了解到,丁老师原名丁纪,籍贯山东菏泽。但是我们却没发现丁老师有往来的女朋友。像他这样才高八斗的人物,什么样的女孩会入他的法眼呢?像他这样洁身自好的人物,又有什么样的女孩能欣赏他呢?这个问题存疑至今,非得今后拜见师母后方能解开。
虽然上课互动颇多,但我们一帮初中生毕竟不是思想的交流对象。丁老师很少点评时局,除了在8~9年那场动乱中偶尔慷慨激昂。我们不知道那时候丁老师是否觉得孤独。不过丁老师抄给我们一首诗,我没有找到过出处,曰:
中国人不怕孤独
题记:一个退休老人告诉我,中国人不怕孤独
中国人不怕孤独
禅房静坐,黑袈裟冰凉
一支香旋天柱山萦绕,无止无休
采菊东篱下,无菊可采时,
掐一蓝苦菜果腹
或者看蚂蚁搬家,在槐树枝上
夸古老的大国
练气功,打太极拳,刀枪不入
中国人不怕孤独
那一年在牛棚里,看竹影摇碎月光,
撵着驴拉磨
驴也默默,我也默默
万马齐喑,集体化的孤独
儒家修身,道家养性,
佛在菩提树下闭目
路漫漫其修远兮
愚公有山可挖
中国人不怕孤独。
初中毕业考试前夜,全年级上大课备考,是丁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丁老师上来就讲,大家别把这个当成武侠中的弟子下山前,师父再传授个致命绝招。他罗列了些考试重点,帮助大家备考。中考的成绩出来,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分数并不出众。这是料想得到的,因为我们上的不是应试语文。
但是我和我的同学们,因为丁老师而被领进了文学的大门,从此后对文学喜爱而迷恋。虽然我们这批同学,大部分在高中为了更容易上大学选择了理科,但是语文底子一直不差。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受丁老师影响巨大,我和几个同学被大家看作是一类人,有“君子之风”。后来上大学,走向社会,思想行事受到各种冲击。但是想想“丁老师会怎么做”,便不敢懈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条更艰难与荆棘的路。
上了重点高中后,想高中的语文老师应当比初中的语文老师水平更高吧。高中的语文老师的确不错,是省里的优秀语文老师,但那是教我们考试的好老师。像丁老师这样影响我们思想与灵魂的,是难以遇到了。后来我上了重点大学,上了EMBA课程,也有不少良师益友,但对我思想影响深刻的,没有超出过丁老师的。
我们那届毕业后,丁老师转教高中课程。一年后,丁老师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去了四川大学哲学系。高中期间我们有拜会丁老师。进大学时,我给丁老师写了一封信,丁老师立即回复了。丁老师的话语儒雅平和。他说现在应该更多以友相处,但话语不失长者之风。
对丁元军老师一直非常思念。又有十几年没有联系了。偶尔会和同学谈到他,偶尔会通过网络搜索他,了解他的动态。怎么多年过去了,丁老师还可以是“哲学系少女杀手”,可谓风采依旧。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心甚宽慰。我的一个同学看了网上文章说“看得出,随着时光的流逝,丁老师不但保留了当年的君子之风, 还积累了更加深厚的仁爱。 谦谨与涵养让认识他的人不由得产生一种崇敬之情。”
不知道丁老师当年是否犹豫过,讲那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与思想,这帮幼稚的初中生能否理解和记得?也许我们的确忘了很多,但是还有很多仍然历历在目,老师的话音仿佛还在耳边萦绕。不知道丁老师是否会知道,他对人生的思索,不经意地烙在了一群少年的心灵上。当我们现在面对生活困惑时,还会去找这颗心田里的种子。二十几年前课堂上的细节,不费劲地不断涌现出来,促使我写成了这篇老师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