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上大学到底是杯具还是喜剧?


   

3月7日,在全国政协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平语出惊人,提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在王平看来,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会导致更加贫穷的结果,农村孩子即使学成毕业后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且他们都不愿意回到农村,建设家乡导致农村更加落后,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他们去上了大学,我们不应该鼓励农村娃去上大学。

 



王平的一席话,如一颗定时炸弹引爆了网络,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消息争论着这事的对与错。认为“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是对农村孩子的歧视。有的质问“农民就不是人?就没有人权?就不能受良好的教育?农民子子孙孙当农民吧!”首先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王平委员的这几句话所提出的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是供养一个大学生成本过高,会让整个家庭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三是很多人盲目追求去上大学,而不愿意通过职业教育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四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农村文化的影响。这些问题各自单独来看,应该说都是对的,现在房价物价飞涨,别说是农村孩子,就是很多城市孩子,就业、租房等等很多问题都会遇到困难,但是将这些问题结合起来,我认为并不能推导出她所说的“不要孤立农村孩子去上大学”这个结论。

 

另外王平委员的另一个观点是,农村孩子去上了大学,就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长了,这样就是一个悲剧。事实上,农村孩子上完大学之所以不愿意回到家乡,我认为不是因为他们有了高学历就没有选择权,或者说他们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而是说家乡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的匮乏又与社会资源的分配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毫无疑问社会资源的分配是以权利为中心而展开的,越大的城市有着更为优良的教育环境,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这应该才是这么多人涌入大城市的理由,就像是很多人把考取公务员当做人生的目标,也是为追求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努力着。

 

这世界上有多少农村孩子希望鱼跃龙门,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周围家人的生活环境。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从他们一生下来难道就注定要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很多时候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只有考取大学这一条路,虽然这条路走起来困难,布满了荆棘,但是很多家庭还是要坚持走下去,即使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要供孩子上大学。以前这样的例子会被作为典型励志代表而歌功颂德,为何现在却要将这条仅有的道路也堵上,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为了所有渴望通过奋斗改变命的人,创造更为公平的环境,而不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本来就不公平的命运,不是吗?

 

如果说,农村孩子不回到农村就是悲剧,那么更悲剧的应该是农村孩子即使经过了再多地努力,依然融入不了城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让人感到绝望的不是奋斗过程中的艰辛,而是即使再努力也看到成功的希望。对于不少农村孩子来说,出身是他们永远背负着的躯壳,即使混迹在城市里过着白领的日子,但却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可以安放精神的家园。不鼓励他们上大学,他们的生活也不见得会幸福。在城乡的差距面前,在固有阶级观念面前,农村不会是让所有人更幸福的“世外桃源”。

 

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加强农村对孩子的吸引力,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缩短城乡差距,让乡镇居民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真正地享受到平等的权利,感受到真正的尊严,真正地体现出劳动者的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的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人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更不仅仅局限于某单个方面,他们的意识更为宽泛,现在不少大学生当村官的新闻,他们正是在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建设我们的新农村。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我们能做的不是掐断他们的希望,而是为他们的希望营造条件,这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