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 授业解惑
——广论班的师生对话
(1)俊师建议每节课前先念皈敬颂求加持,另外广论科判学到哪里背到哪里。
(2)有同学提出自己学佛是要改变工作,改变生活。
贤俊法师答: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谈谈宗旨,先问问大家学佛目的是什么?要讲心里话。有同学答,因为佛讲的是真话,能引导我们到正确的地方去。贤俊法师说:没错,我承许你的观点,离诸虚妄,达到真实。我们其实要真正的……刚才削文的同学到讲到权和实的问题…… 毫无疑问,学佛的目的是要成佛,为什么这么讲?有同学答,那是唯一的出路。俊师说道:没错,就这一条路,只有这一条路。到最后,大家现在坐在这儿,将来都跟大雄宝殿里坐在那儿的(佛)一样,(众笑……)只不过是说,时间长短的问题。从究竟上来讲,法华经上讲的很清楚,每一人到最后都要成佛,也都会成佛。但是,首先我们要了解真相,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现在从佛的境界里看,众生很可怜哪…… 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可怜不可怜?可能有的人觉得可怜,有的人没这感觉。首先有一点,大家苦不苦。(有同学答:苦!,又有一位同学讲了自己上山前和上山后的感受)贤师接着说:佛法里有一些基本概念,一个是无限生命,另外一个六道轮回,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基本的。生命的无限性,佛法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否则的话我们谈其他的就没有前提了。一般世间人会有一种什么情况呢?现在世间是什么情况?大家可能比我清楚。就是追求现世利益,一切向钱看,为了追求钱,可以不择手段,这也是讲,把我们的生命,抹杀了一种真相。把我们无限的生命,给缩短到我们此生仅仅的大概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知道了就觉得很可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的生命有那么长的话,那我们是不是,有另外一种想法?!就觉得这个钱,是不是…… 或者说,我追求的东西要再考虑考虑,我怎么样来规划无限的生命,就不会“着”在我这生非得要把目标定在五欲上,所谓财色名食睡这上面。做多大的官啊,要赚多少的钱了,很可惜很可惜!就把这种辛辛苦苦…… 我们能够得到人身非常非常地不容易,能得到暇满人身,如同得到如意宝一样,如同到大海里面你踩到了一个如意宝一样。但是我们真正有暇满人身的时候,我们到底有多少人当下能够珍惜它呢?能够意识到它的价值呢?凭着这个如意宝,有的医生,乃至达到佛位,都是有可能的,这是它的最大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议。
所以大家虽然都在这儿,不要说追求什么,其实你远远比世间一个亿万富翁还要富有,本身就已经很富了,说我还要去找个更好的什么人生。或者说如果说要有一个方向的话,没有比佛法来的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生命要真正从本质上面改善,(只有)通过学习佛法,其他的一些,在我们建立了正确的宗旨之后,都是我们修行的科目。以前就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现在不一样,我为了修行而生活,虽然来讲有的暂时不能出家,因缘暂时不具足,或者说其他的,但是我知道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为了成佛,这个不一样,非常的不一样。有了这个目标之后,可能就不会把自己的目标定的非常的低。也就是说,它是把我们这生的生命,纳入到道的次第里面,我们每天的所做,都是在道次第里边含摄,都是在成佛的路上走,这个意义就不一样。
这位同学告诉贤俊法师:实际上她一开始学佛是想改变家人互相争吵的情况,父母之间,姐妹之间争吵,她一个人的力量改善不了,所以她学佛想通过自己的转变来感染家人,让家里的气氛也变得好一些,没有想太远。贤俊法师说,想法很好。但是有一个方便,不要试图以别业来转共业,要拿更强大的共业来转别业,也就是说想转家人的话,可以善巧方便把她们引导到团体里面,到山上来参加活动,参加法会啊。来几次的话,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因为你是一个人,家庭对你来讲那个共业的力量要比我一个人别业的力量要大很多。但是相对来讲,家庭对于我们团体来讲,力量又要小很多。团体的力量是个大的共业,家庭里面几个人,相对来讲就是一个别业。你就用这个善巧方便让她们到山上参加活动,到山上去玩一玩儿,顺便有活动,一参加,觉得挺好的,慢慢就转了。比个人,我们要花很大的功夫,这是个善巧,你可以试一下。
(3)有同学问:在山下总觉得时间不够,(法师打趣说,我在山上也觉得时间不够)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样理解对吗?
法师说:实际上改变别人是不可能的,只有改变自己。我们修学佛法并不是说去要求外界,有些(时候)我们的心可能是好的,但是实际上真正去做的时候,一定是严格要求自己,对别人要宽容、包容,去关怀,需要帮忙的时候去帮助。这样,通过自身的变化,自身这个道是要行出来的,我们自身做到了就是在行道。行道的话有一种力量,他可以感化,所以佛法是感化,这点非常重要,而不是说这个同学需要帮助,我一定要帮助他,其实这个心来讲,看起来是好心,但是实际上做的时候,往往就变成一种要求,这个到最后就变成自他皆苦。我自己也很苦:明明是好心啊,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这个能力帮助别人。我讲的这个层次实际上是一个,究竟上的层次,比方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下雪了,很滑,摔了一跤,我把他扶起来,这个所谓的帮助,(我所讲的帮助)不是这个层面的。要真正帮助一个人,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
(4)有同学问:愿力不可思议,以前发过的强烈的愿,现在学佛我知道错了,可以取消吗?
贤俊法师答:这里面也有两种情况,我自己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以前不知道,乱发愿。乱发愿……
(5)有同学问:信心是功德母,那信心怎么增长呢?俊师答:信心的增长靠什么?有同学答:闻思吧?也有同学答:亲近三宝,还有答:积累资粮。贤俊师继续说:从当下我们的缘起来讲,亲近师法友(可以增长信心)。
(6)有同学问:佛陀开悟没有立文字,我们学的经论最后是开悟?学广论就成佛了吗?
贤俊师答:学经论最后目的是开悟…… 应该说,佛法到最后是一种,人的心灵的一种境界。这个境界里面,没有任何的挂碍,那个境界里边是没有办法拿语言(以及)所有的东西来表示的。所以文以载道是不得已。确实,佛当时,佛世的时候,佛讲法,这一生49年说法,当时也并没有文字,都是口耳相传,弟子都记诵下来。把它记下来,佛讲过什么东西,讲过一句话,赶紧把它……就相当于背一样,然后脑子里面把它记下来。我们说结集三藏,是在佛灭度之后,第一次结集三藏是什么时候?佛灭度后五百年。第一次结集的时候过了五百年…… 当时的大阿罗汉集聚在一起。因为众生的共业是越来越下滑的,就怕如果说不结集的话,不用一种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的话,以后的人就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听到佛法,所以必须结集,必须凭借着一个方式,把佛说的话,用一个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所以来讲才有了文字记载的,说这种经典,原来是?业上记载下来的。
念问题:我们学经典是为了开悟……
贤俊师接着答:开悟,现在碰到开悟这两个字……(笑)
念问题:学广论就成佛了吗?
贤俊师接着答:广论相当于一个什么?成佛的地图啊!有了这个地图呢,然后你就可以顺着这个地图所指引的方向,最终走到成佛。或者说,这里面给我们的是一个,蓝图,一张图纸。如果说成佛是一个大厦的话,它(指广论)就是这个大厦的一个蓝图,最初的一个框架。但是究竟成佛的话,里面建起来之后,里面各种各样配套的东西都还有,这仅仅是一个纲要。这本论可以统摄三藏十二部,它仅仅是个纲领,就象衣服的领子一样,一拎,整个衣服都拎起来了,它是这个作用。有了这个论,并不是说其它的三藏十二部,其它的不要了。而恰恰是什么?我们有了这个,刚才讲到有一点,我觉得是要补充一下的。也就是讲大概什么意思呢?真正我们要学习佛法的时候,这个广论…… 为什么刚才让大家背科判,整个架构有了之后,我们如何去体会、感受到整个佛法它是一个整体,或者说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你脑子里边有广论的架构了之后,我们以后再看任何的经和论的时候,看到经论里边有相关的法类,提到相关的法类的时候,你就知道,哦,这个在整个广论里边的哪一块儿,哪一块儿讲到这个。就象这是一个大的框架,你在读经论的时候,相关的内容你就知道,哐哐哐,往哪个地方放,这在整个的成佛道次第里边,它属于哪一部分,你就非常的清楚。所以来讲,这证实说,证明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你在读经的时候,这个里面也都是教授,跟广论的能够对应起来,对吧!比方说,华严经,四十华严,完全就是在讲依师、弟子相,究竟圆满,靠着依师,然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成就。这个里边,当然它里边的内涵来讲,包括这种信心啊,菩提心啊,皈依啊,等等,业果啊,所有的东西、内涵里面都有,但最大的它是这一块儿(指依师)。也就是从根本上我们说学习道次第,它根本上(是)说: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就是说所有的学习佛法的根本,就是依师、依靠善知识,它是完全在根本上所做的一个展现。
(7)有同学问:如果有一个去佛学院工作的机会,可现在的工作单位不让走,家里人也不太愿意让去,应该怎么处理?放弃实在觉得可惜。
贤俊师问:哪个佛学院?同学答:是一个河南的佛学院。俊师接着说:我感觉我们学佛了之后,有一个角度。我们现在不是站在世间的角度,而是站在佛法的角度。我们所做的这种抉择,是不是说对于整个佛教,对于整个教法有好处?!而不是说站在个人的角度。另外一个,我们的这种做法,在我们整个成佛的道路上,它是在造一个什么样的业,是在积累我们成佛的顺缘,还是在造其他的一些业,这个是一种角度。一个是从一个更大的格局上来考虑,我面对一个境界如何去抉择,这个抉择的意义;另外一个,即使说做为个人来修学的话,考虑这个事情,在我们修学的过程当中,它是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它造的一个什么业。整体上从大的格局来考虑……
(8)有同学问:心力提不起,有点不知如何是好。
贤俊师笑言:心力提不起…… 这是哪位同学写的?该同学示意。贤俊师说,现在我感觉(你的状态)挺好的?!……很正常!(指提不起心力是很正常的现象)(众笑)…… 贤俊师继续解答:这样啊,相信一点,师父讲过说,无常法。无常法的特点,其中有一个,就是你要知道,现在这种状态,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它终究会过去!这是一点。另外一点,就是说,知道我们这种状态是可以变化的,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好。怎么变得越来越好呢?选择环境!现在心力低,你可以找心力高的一个环境,你在这个环境里边,自然而然,你心力就会起来,这是一个善巧。就是说…… 我们说佛法是慧对吧,慧就是对境抉择,当我们没有深细的智慧的话,我们可以在粗的、粗分上这样去抉择 — 就是选择环境!所谓,以前有孟母三迁,她就懂得这个道理,人在什么环境里边,你就会熏什么样的种子,这个很实在的。你只要在这个环境里边,你慢慢地就会跟这个环境相适应,人就会变化。有一句话叫环境改变人,这有一定的道理,这也可以用来作为我们修行的一个善巧 — 选择环境。
(9)有位同学的问题,执着于释迦牟尼佛的肉身是佛,还是他的精神是佛?执着于现在社会上的活佛就是人,不是佛,要吃饭,要睡觉。应该把佛的定义引伸为境界,而不是肉身等等这样的相上的问题。大家都感觉这位师兄有点执着,于是都和他争辩起来,他也讲出来许多道理,一下子出现了个小高潮,完全忘记了法师还在现场呢,头回出现这种情况 …… 现场辩论的不亦乐乎,讨论了有一段时间。有年长的师兄提醒大家还是听法师的正解,于是大家这才安静,齐刷刷的掉转头来,用无比期待的眼神看着贤俊法师……。法师意味深长的微笑着,沉默了一会儿,大家好象心领神会,鼓起掌来,接着,贤俊师就笑着,幽幽的来了一句:
“大家好象觉得,问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就都很开心!”……
下面哄堂大笑,都笑的巨开心!……
然后法师又忍俊不禁地笑着说:“很有意思!”……
接着就慢悠悠地开始解答……
答案肯定是显而易见的,把这段小花絮记录下来,主要是感觉这个画面真的很有趣,很温馨,也很阳光,学佛的乐趣也好,小捣蛋也好,法师洞察我们那点小心思也好,纵容我们的调皮也好,幽幽的将我们一小军也好,都让我很想这段画面记录下来。当然我并不赞同无视师长在上,直接开始辩论的事相,也不赞同辩论的这个主题,因为毕竟来说这样是很不应该的,大家一时失控,忘记了弟子相,但忏悔完后,再仔细回味,仍是无比快乐、温馨的感觉,学习佛法,其乐无穷啊!法师真的很慈悲啊!
最后法师总结说:说到底讨论这个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对佛(要)生个仰望心,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种境界存在,而且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而且宗大师造的这本论,就是说知道我们当下,然后一直到达佛的境界,这样一本殊胜的论,这就足够了。对佛生一个信心,然后对这个论生一个殊胜、恭敬、希求心,这对我们当下来讲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活佛(很多是承愿再来的转世者),转世者也没有说到最后究竟圆满,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他身上所修证的法,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点。跟着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学到法,我们可以证实佛法…… 有很多的活佛,他们本身是很有功德的。佛法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你还没到他身边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感染到,这都是佛法的一种体现。我们在这些修行者的身上,能够感受到佛法的作用,感受到他们的功德,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仰望的目标。我们照着正确的佛法来修,也可以修到像他们(再来的修行人)那样,乃至于到最后成佛,究竟圆满,这个就统一起来了。再不要把精力放在我去找一点什么,然后来(辩论),这个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还容易造业。……
反省和观功念恩,从当下这个缘起,是我们修行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每天要写一下日记,包括善行、反省、观功念恩,或者是修行念恩,都可以,加一项修行(/心?)念恩。所谓观功念恩,就是说对着一切外境、境界,我要执取它的功德,我要看它对我的好处,我要忆念它对我的好处。这样的话遇到任何的境界,我们都能够起一个善心,起一个感恩的心,与法相应的心。
(10)有同学问:带着楞严咒挂件能不能进卫生间?一定要取下来吗?
法师答:这个,我个人感觉是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你要是特别执着于相的话,那也可以。要是特别执着的话可以把它拿下来,上完之后再戴上。(我的理解:不执着,不用上卫生间前取下来,佛法应该不是这么死板的规定的法相)
该同学另一个问题:任运的对抽烟的人起嗔心……
法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所以,我建议,建议你去抽一支烟,体会体会,抽烟人的痛苦,然后你就容易生起慈悲心,因为(抽烟的人)真正可怜在什么?或者说他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本身是苦的。或者说明明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就是挡不住,我还是要去做,这本身都是非常苦的。意识到这个的时候,你意识到他们是在苦的时候,他们本身都很苦了,你的心也许会转一转。另外一点就是,把抽烟的人当成你最亲的人,如果说他是我的家人,或者说从究竟意义上来讲,我们说一切男子是我父,《??菩萨??经》上讲的。真的无始以来,大家都是互为父母的,因为我们有无限生命。相互的轮转互为父母,互相做过对方的父母,所以你见到的任何一个人跟我们宿生都有缘的,是做过我们父母的。如果是我的父母在抽烟,我会怎么样?对吧!这个心你只要替换一下,其实很多的时候是我们的分别,更多的是分别念在起作用。所以对着这个境界,唯一的办法就是转我们自己的心。而不是说,哦,他抽烟了!这个人有问题,所以就是不对,我有理由对他发嗔心。
但实际上,别人抽烟是别人的事情,当我们眼睛去看的时候,比如说现在……
很有意思……
(11)有同学问,财物孝养父母是耗费他们的福报吗?我突然间想到,应该在每个月给父母钱时,都在当时要作意供养累生累世的父母啊,真的是,善知识给我教授,我根本用的很死板,整个一个木瓜脑袋。年前兆师告诉我这个教授时,我只用在那一次了,就没想到举一反三,唉呀,我这个不开窍的榆木脑袋啊!这时又想起来泽伯师兄教我的,说善知识告诉的内涵,不止是要举一反三,而是要举一反三千,那才说明你真的吃进去了,真正是你的东西了!真要举一反三千的话,我应该时时刻刻惦记着这事儿,无论任何,都要作意供养给累生累世的父母啊,包括看见好的东西,也可以观想供养啊,以及供养佛菩萨啊,唉,看我这点儿心量,才学着打开和观照而已……
贤俊法师就那位同学的问题回答:(这位同学)同时考虑的角度太多。也就是讲,对你来讲,你知道你自己当下在做什么就可以了。你自己财供养是增长自己的布施,对吧!还有修自己的布施心。你自己当下得到功德,得到福报,这是自己的事情。至于说,你的布施会不会引起父母福报的减小,不见得是这回事,不是这么去理解的,(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