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桌子的哲学?
好多次,夜深人静,万籁俱静,我打开中国地图,在四种颜色中,仔细寻找秦岭、大巴山脉。
大巴山的余脉,有一个叫仪陇的县。
仪陇县出了朱德、张思德。
所以,仪陇现在的传播口号是:一个不缺德的地方。
仪陇老县城,在一个叫金城寨的地方。
这个寨子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
我曾经在寨子上面独自徜徉,极目眺望,是千沟万壑、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层峦叠嶂、雾蒸霞蔚。
寨子下面,有一个仪陇中学。
下面是我听来、读来的故事:
仪陇中学有一个学生,叫冯媛。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冯媛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前实习,是在人民日报。
实习期间认识王若水,后来结婚。
冯的父母开始是反对的,因为王若水年纪太大。
王若水40年代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生。
毕业后参加工作,也是在人民日报。
50年代,王若水写了一篇文章,叫《桌子的哲学》。
文章说:存在乎?意识乎?譬如桌子,世界上第一张桌子,是木匠先有桌子的意识,后来才动手造了
第一张桌子。
该文在人民日报发表了。
有一天,毛泽东令人民日报的领导些去中南海,王若水也去了。
其他领导离开时,毛泽东留下了王若水。似乎是要讨论哲学。
后来大跃进轰轰烈烈,有人说:王若水的桌子的哲学是大跃进的哲学基础。
林彪死后,王若水在人民日报似乎是头目之一。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反左。但是江青对此不满,指示要反右。
王若水于是写了一封信,毛泽东收悉后,据说说了这样的话:林彪都右到叛党叛国了。怎么是左呢?王
若水写过《桌子的哲学》。此人我认识。现在看来并不高明嘛!
改革开放后,王若水写文章研究“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异化”。引起邓小平的注意。
《邓小平文选》里面似乎有这方面的谈话。
89年。王若水似乎和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三人不同。
我读过王若水的一些书。
他和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争论的故事是:
王若水说: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
杨献珍说:虽然马克思说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是思维和存在是没有同一性的。
王若水讥笑杨献珍的语文水平。
我读那些故事的时候,看见的文章中,马克思的语录比比皆是,似乎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悲哉!
附注:
冯媛和王若水的照片,我曾经看过。是去北京回来的老乡带回来的。
冯媛是一个年轻的美女。
王若水虽然食人间烟火,可是他忘我地徜徉在哲学啊、思辨啊、人类的命运啊这些领域里,似乎这些里面的
乐趣更大些。
再注:
尼采说:上帝死了!
斯大林:《语言学问题》
弗洛姆:《爱情心理学》
叔本华:超人!
一个南美洲的哲学家:《生命的悲剧意识》
波波娃:《第二性》
XXX:《大趋势》
XXX:《数字化生存》
XXX:《文明的冲突》
XXX:《货币战争》
XXX:《时间简史》
XXX:《金融的逻辑》
XXX:《万历十五年》
XXX:《伟大的推销员》
。。。。。。
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