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十二五”开局劲正足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工信系统全力以赴,主动作为,坚持用加快发展来克服困难和挑战,用改革创新来破解矛盾和障碍,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全省工业首季开门红,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总产值354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8%;城镇以上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5%;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8%。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势头。

  年初以来,“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是我省工业经济的鲜明主线。一汽—大众奥迪生产线扩能改造、吉化千万吨炼油、长客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等重点项目投产,成为今年拉动工业生产的强大动力;一汽“J6自主研发及技术创新项目”荣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白山施慧达药业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中国驰名商标,一大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汽车和化工产业的配套融合,使我省支柱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跃升;“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的启动实施,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重点突出,措施得力,运作科学,为我省工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运行协调,保障要素供给。密切跟踪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加强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力度,针对日本强震及经济形势变化,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开展银企对接和产需衔接;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建立三级煤炭储备,三级监控,三级响应,三个协调工程体系,用50%的煤炭自给,保障了100%的煤炭需求;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力度,组织实施了100项工业节能项目,为实现“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强化投资拉动,抓好项目建设。“五个一批”(5亿元以上重大在建项目建设计划、5亿元以上重大前期工作项目建设计划、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计划、近3年亿元以上达产达效项目计划)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全面启动;一汽轴齿中心工业园开工建设,迈出了核心零部件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步伐;吉化公司40万吨ABS、32万吨苯乙烯项目进入装置大规模建设阶段;中钢炭素、吉研高科、吉林化纤等一批“国家碳谷”重点项目正在紧张建设。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竞争能力。组织实施了“技术创新双百工程”;一汽-大众迈腾、CC,吉化公司环保型丁苯橡胶SBR1500E 等23个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比去年同期增长8个;长春轨道客车公司生产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已在京沪试验线上完成性能实验,形成月产五大列的生产能力;重点推动百户重点企业实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150项。

  ——推动产业配套,促进“两化”融合。推动建立汽车和石化产业配套协作战略联盟,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深度配套协作水平,省塑料研究院与吉林新立德联合开发的汽车保险杠专用料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德国标准;长春工业大学研发的汽车耐高温丙烯酸酯橡胶(ACM)制备技术,有望改变目前国内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积极开展专业招商,常熟市汽车饰件公司年产225万套汽车饰件、北京恒辉新材料公司年产10万吨汽车专用料等一批项目已落户省内。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工作进程,组织实施了汽车、石油、医药等行业物联网应用项目。

  ——加强企业服务,促进民营经济腾飞。启动未来3年全省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2011年重点开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服务年活动,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所需要素,实施吉林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产需衔接、银企保对接、民众创业就业项目对接、高端企业家大讲堂、企业管理咨询诊断与健康体检服务对接、产学研对接、百名优秀律师挂职服务百户优秀企业和百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联系帮扶百户中小企业8项活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人勤春来早,局开别样红。工业经济的良好开端,对开局之年全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