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教育盲点


 

不容忽视的教育盲点

     一次,北京的一些幼教专家到该市朝阳区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一位老师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叫来自己4岁的儿子问:“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十分干脆地说。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答:“他活该!”

    这不是特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有些举动足以让人瞠目结舌。据报载,有个中学生为了让自己在班里有“一席之地”,竟在学习强于自己的同窗的饭菜里投放蒙汗药!这些(缺乏爱心的)冷酷举动在学生中不是一件两件。更让人忧虑的是,这种事情背后潜藏着不良心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究竟是什么使这些孩子这样冷酷无情?我看,人性教育的盲点难辞其咎。

   是的,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才,但是,我们首先要的是千千万万的有良知、有人性的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理性,有同情心,一个根本不知道关心人、同情人的人必定会生出阴暗的心理,冷酷无情的躯壳内必定包裹着一颗残缺的心灵。

    当前,严重的问题是教育者人才观的偏差,把智力、分数看得过重,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包括“同情人”、“关心人”在内的人性、人格教育。作为现代人,需要有以健康心理为基础的竞争力,又必须有以同情心、爱心等美好情感为内涵的人性美。若是把同情心、爱心从人的心田里连根拔去,“沙漠化”的人性将使社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然,营造一个教孩子学会同情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氛围,要努力的不只是教师,而是所有的成人,主要是家长。近代学者蔡元培曾说过“幼儿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其生而不忘。”这应该说是至理真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恰恰忽视了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第一榜样可能产生的影响。前例中,幼儿园小朋友的回答不难看出家长“调教”的影子。试想,如此质量的家教,孩子幼小的心灵能不受到玷污吗?

    孩子是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反射出来的正是家长自己的本色和这个社会的一个侧面,让我们的家庭、学校、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孩子,让他们的心中永远充满爱的阳光。

    (本文发表于1997年6月4日《人民政协报》和6月23日《湖北日报》,整理文集时找出14年前的旧作,特贴出来,大家评论一下,现在情况好些了吗?估计文中观点现在仍然还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