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大再做精是自主品牌的必由之路
围绕着自主品牌应该走“少而精”的发展道路,还是走合资企业或大集团所走过的“大而精”的路径,长期以来不断有人在拷问:哪条道路更适合中国汽车产业? 从理论上来说,谁都可以说应该走少而精继而大而精之路,但是中国汽车市场自从十年前私家车市场被点燃之后,一场史无前例的跑马圈地运动便停不下脚步,无论是中外企业,谁跑得慢了,谁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攻域掠地,大块地鲸吞着大片的市场空间。
而摆在自主品牌,也就是纯粹自主品牌的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学走、学跑、快跑、创立品牌都要在十来年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国外任何一个名牌产品或者强势品牌的建立,至少有几十年或者半个世纪的时间,可以按部就班,安步当车地来进行。但是中国的自主品牌,自打问世之日起,就要集生存、发展、建立品牌于一身。于是想做精再做大是根本没有可能的,首先等你到做精之日,从中高级车、中级车,到经济车、入门级车的市场空间早已被合资企业们悉数瓜分殆净,哪里还有自主品牌赖以生存的空间?
再者说中国汽车的乘用车市场,特别是私家车为主的这块市场,一经被点燃之后,几年的时间就冲到了接近极限值,哪里有让自主品牌的厂商们,按部就班地去琢磨着哪个时候出什么招的时间。在这样的过程中,连诸如大众、丰田、现代的合资企业们都几度乱了方寸,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多次地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作为自主品牌的中国车企们,能在合资企原先所不愿涉足的低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而赖以生存,已经是非常地不错了。问道自主品牌企业谁不想做强?谁不想做精?谁不想有几款响铛铛的名牌车型在手?但是我们的市场给过自主品牌这样的时间吗?
再说以自主品牌的技术家底来说,只有运作于A级车以下的市场空间,而在这块市场当中,量是致胜的法宝。号称精品小车的广本飞度、丰田雅力仕、铃本的雨燕、上海大众的波罗,虽然都是强势品牌出身,但都几经困境与困惑。自主品牌的车企们也都想造这样的精品,但是以性价比为王的这段市场空间,没有过多的悬念,只有大空间、高配置、低价格等几项简单的硬道理,而如果说销量上不去,就是大品牌的合资企业也撑不住。
而目前的经济车、入门级车市场的跑马圈地运动正方兴未艾,以现代、通用、日产为代表的合资企业,正在把产品线逐渐下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连入门级车型也不会放过。自主品牌当然想向上突破,捅破中级车的天花板向上走,但是品牌力、产品力这张如来大手一次次无情地将其拉回。可以说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在A级车以下的市场内先做大再做精、做强,是本土自主品牌车企唯一的出路所在。
据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国家开发银行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领军企业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1日在北京正式签署“十二五”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这一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在“十二五”期间为奇瑞汽车公司提供约430亿元额度的融资支持。这标志着国家要拿出点真金白银来支持我们的自主品牌了,的确中国的乘用车市场搞了一半天,象奇瑞这样的传统车型领军自主品牌,象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领军企业,如果说得不到来自于国家层面的强有力支持,所有的精力都只能放在解决温饱、解决生存问题上,那么我们只能够眼见着合资企业在一轮又一轮的跑马圈地运动中昂首阔步,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一路高歌。
先做大再做强、做精,这是中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必由之路。如果说连赖以生存的空间都被人瓜分殆净,那还有什么发展可言?所以必须先上量,先抢得地盘。至于说做精、做强方面的问题,自主品牌车企的老总们比我们想得多得多,深得多,也自有心中一本账。如果说在残酷的车市跑马圈地运动中好不容易争到了一亩三分地,然而没有来自于核心技术方面的支撑将其守住并扩大,那么在下一轮以实力说话的阵地战中,又只有看着别人攻城掠地。本土的自主品牌车企们能够生存下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份上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最需要的是来自于国家层面的,进一步的,强有力的支持。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