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无碍电动车事业推进
4月11日,杭州的一辆电动出租汽车突然自燃,使整个车辆烧成了空壳。其实汽车自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经常可以从报端和网上看到诸如此类的消息,就在同一天,上海松江的一辆帕萨特也发生自燃。另外每年几十万辆汽车的召回,无不涉及安全缺陷。显然公众对其关注度远不及电动车。
毋庸讳言,当前电动车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生产企业多达200多家。标准还多有不到之处,虽然说起来单体电池和模块电池的过充、过放、短路、跌落、加热、挤压、针刺等近30个项目都通过了国家“863动力电池测试基地”的安全测试和检验。但这只是一种进入批量生产的“门槛”。因为对产品而言,样品测试和批量生产的产品完全是两个概念。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生产一致性。手工生产、半自动生产,或是全自动生产线往往决定了产品能否达到一致性的关键。在20多道生产工艺过程中,“千万只手”的一致性与自动生产线相比肯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如果电池单元一致性差,那么电池模块也不能达到一致性。一致性差不仅使电池包中出现“短板效应”,性能参数大打折扣。而且“短板电池”在充放电时都会出现过充、过放,产生不能承受之重,因而会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当然,出现自燃的原因还有许多,譬如电池单元内部短路发热和电池模块的线路设计等等。
抛开产品方面的原因,就“整零”之间的商业模式也还有值得探讨之处。比较成功的日本模式整车企业与电池系统厂商往往合资开发产品,并覆盖整个产业链。如丰田公司出资80.5%与松下合资成立Primearth EV Energy;日产出资52%与NEC合资成立AESC;本田出资49%与GS汤浅成立Blue Energy Japan等等。与之相比,国内厂家尚处在货比三家的阶段,到处要电池厂免费送样品装机使用,极少定型,连电池的尺寸标准都不一致。彼此处于一种互不信任的状态。这很不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
自燃事件无碍电动车事业的推进,但需引起业界的深思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