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瘦肉精”还未结案,上海的染色“馒头”粉墨登场,虽然化学品添加的时间地点对象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被媒体曝光后老百姓才知晓。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年来,中国的老百姓从吃到嘴里食品中熟悉了如此多的化学名词,提高和普及了化学知识,从辣椒里知道了“苏丹红”、从奶粉中知道了“三聚氰胺”、从猪肉中知道了“瘦肉精”,从海鱼中知道了用“福尔马林”保鲜、还有诸如“甲醛啤酒之争”、“面粉增白剂之争”、“反式脂肪酸食品”、饭店里的“地沟油”、上海的“馒头”可以用化学品来染色。
这些本都不是可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物质,然而,它们的某些特殊效用却被“聪明”又黑心的不法商家利用,“化腐朽为神奇”,从而降低成本,赚得黑心钱。当非食品添加剂走进食品加工,结果总是可怕的。中国的癌症病人越来越多,这一事实说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公共安全,到了下决心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回望近年发生过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许多都是非食品添加剂惹的祸,细细盘点不免让人觉得触目惊心。谴责黑心企业和不法商家是自然的,但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人们不禁要问:
1、为什么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几乎都是媒体先曝光,然后有关部门再来查?
2、如果没有媒体曝光,老百姓是不是要长期食用这些致癌的化学品?
3、有关部门是否应该撤销而让位于新闻媒体机构?
4、问题食品为何能够长期在市场销售?
5、为什么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
6、食品安全怎么就成为了一个不设防的领域?
7、如何保证老百姓吃到嘴里的食品真得安全吗?谁来保障?谁能保障?
8、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不敢吃的越来越多,监管部门能否回答现在还有那些食品能吃?在那里买的食品能吃?
9、食品安全问题到底是那个部门负责?质检、工商还是卫生?
10、食品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谁来定性、谁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