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定调:控制通胀是最重要的任务。温总理连续两次在网上说物价。央行掌门人周小川面对日益严峻的通胀威胁更是强调:“必须采用一切可利用工具来对抗通胀。”现在,已进入又一轮的通胀期,而不是什么通胀预期的问题了。
每次物价上涨,食品都是带头大哥。按照教科书上成本推动通胀的说法,还要扯上做为食品原料的农产品,再加上有些初级农产品本身也是直接食品。最近,我参加了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十几个行业稳价保供的座谈会,大都是快消食品业,如肉类、乳类、酒类、蔬果类、粮食类、水产类、饮料类、农品类等。一谈起物价,谁都叫苦。卖肉的说,因为生猪价涨了,卖猪的说饲料价高了,卖饲料的说加工饲料原料贵了,卖原料的说人工费增加了,因为他们吃的肉涨钱了。这样来回转圈的说法没有尽头,似乎每个环节都是因成本推动而“被涨价”。那么,通胀的祸首到底是谁呢?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明白。
一是供需决定价格结构,物以稀为贵嘛。什么东西供不应求就会涨钱,反之供大于求就会降价,但总体的价格水平不会上升。这种相对的价格变化,也不会造成通胀的持续性。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了吗?温总理说中国农业连续七年大丰收,没有严重短缺呀!房子一间不用盖也能卖几年,房子也不少呀!不是还喊着拉动内需、推动出口,嚷着解决生产能力过剩吗?可见涨价的主要原因不是供需问题。
二是货币超发决定价格总水平,钱一多就毛呗。通者,流通中的货币也。没有货币过多这个条件,物价总水平不可能上扬。只要流动性过剩,早晚会把物价拉上去。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放贷9.6万亿,2010年也接近8万亿。现在国内广义货币M2总量已到惊人地步。这些资金就象洪水猛兽,冲到哪里哪里就要遭殃。尽管银行频频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世界先进水准,且开始小幅加息,试途冻结一部分流动性,但显然效果并不如人意。现在,房价打压、汽车限购、股市无良,寻求保值增值的货币转向炒作农副产品,转向购买真金白银,甚至被挤到邮市、艺术品市场上去了。不用说有高额存款的富翁们,连有几个小钱的中产,都在想办法拿钱去挣钱,以对冲眼瞅着的货币贬值。总之,钱向哪儿去,哪儿涨价;哪儿涨价,钱向哪儿去。通胀预期就象流行的瘟疫到处传染,一种恐慌的情绪四处蔓延。有钱的发愁钱越来越不值钱,没钱的发愁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钱太多了,才是本轮通胀的罪魁。
我在微博上说过,物价涨、工资涨、经济涨,这是三位一体的。物价上去了,你能不给工人增加工资吗?十二五规划中说:职工的工资每年要增长13%,就是说五年后,工资接近翻番,工资涨了,你能期望物价不涨吗?弄不好,也要翻番。
华尔街2叫金钱永不眠。这就对了,钱是不会睡大觉的。美元没睡觉,欧元没睡觉,人民币也没睡觉。对于企业来讲,在通胀中如何生存发展倒是个大课题。赶快打主意吧!
2011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