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资本(六)


 

 1 2 3 4 5 6 7 8 9

  (二)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过程的发展阶段

  信息化资本价值,往往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表现为完全的价值表现形式和不完全的价值表现形式。所谓完全的价值表现形式一般是指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形态活动中能够使其价值得到同等的或超出价值的补偿,即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ICapital =C+V+m中的C、V、m都有很好的体现;所谓不完全的价值表现形式一般是指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形态活动中所包涵的信息化资本劳动没有得到或没有完全得到同等的价值补偿。即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ICapital =C+V+m中的C、V、m没有很好的体现。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企业信息化投资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即使有应用也没有形成能力,即便形成能力也不能创造合适的商业价值,或许有商业价值,但不是核心价值。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发展阶段。

  1、合理应用阶段

  很多企业(主体)进行信息化,总是停留在选技术,选产品上,于是产生投入资金后,发现所谓的技术和产品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应用,或者说投入没有产出。从信息化资本模型与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来看,合理应用是信息化资本的形成和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最基础阶段,所产生的影响是提升劳动率,为解放劳动力创造条件,其主要表现为自动化效应特征,如劳动力的节省、生产力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等。这阶段一般投入资金量少,信息技术相对单一,对收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的影响相对较少,即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的匹配度相对较低,企业(主体)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相对薄弱,也就是说领导者信息化意识形态或信息化驱动力及信息化投资和预算等各方面没有提上日程。对于不同的企业(主体),假设信息化投资比例为净利润1%,例如:某央企A营业收入上1000亿元,净利润100元,信息化投入1亿元;某民企B营业收入200亿元,净利润40亿,信息化投入4000万;某小企业C营业收入500万,净利润100万,信息化投入1万。A、B、C三公司要想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必然会选择不同的信息化资本媒介(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业务、不同的流程、不同的服务提供商),从而产生不同的自动化效应,产生的信息化资本价值量就不一样,主要是投入价值与市场可衡量的财务收益,用财务指标来评估。这是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基础阶段,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因此信息化资本价值可能会出现B比A大的局面,当然,不太可能出现C比B大,C比A大的局面,企业规模和投入资本的原因决定了这种情况,正因为这样,诞生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就可能在信息化资本价值率上表现为C比B大或C比A大。

  2、能力形成和提升阶段

  信息化资本经过合理应用阶段,自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决策人的意识中自然而然会载入“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从不同层面看,在合理应用阶段难免会碰到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能力形成阶段自然而然就诞生。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从管理决策层上看:长远目标和当前急需解决问题的矛盾、信息技术的投资效益评估和风险问题、信息化对企业企业现行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冲击问题、企业信息化与流程再造的关系问题、对“一把手工程”的认识问题、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标准和规范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合理应用阶段相对来说思考和解决的少一点;对于技术层面: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设计实施方法问题、企业需求与开发实施脱节问题、企业需求与商用软件不一致的问题、信息孤岛与系统集成的问题、信息系统升级与已有资源利用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合理应用阶段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实践并获得解决,取得一定的合理应用效益和效果;至于操作层面的问题:信息系统建设与系统运行的关系问题、基础与提升水平关系问题、管理制度问题、信息化人才队伍问题等,一样进行了实践并获得提升。但是对于不同的企业这些问题还不一样,对于大型企业还会存在:如何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协同性、一致性;如何将集团战略转换为行动指南,并落实到具体的经营和生产运作环节;如何合理地配置企业核心战略资源,并有效监控战略执行的进程和效果等问题。

  在能力形成和提升阶段将会有重点的解决上述问题,以形成能力或提升某种能力为企业(主体)获取效能价值,从而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本价值效力。其主要表现为信息效应,主要来自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传送信息的能力,这些效应将改善决策质量、减少使用资源、增强组织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的决策权利。这阶段一般投入资金量较大,时间长,信息技术相对多而杂,不同的技术要适应不同的业务形态,同时,受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的影响相对较大,特别是组织、流程,将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这样,需要使企业形态与信息技术的适应范围做到非常好的匹配,即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的匹配度相对较高。企业(主体)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突破性提高,也就是说领导者信息化意识形态或信息化驱动力及信息化投资和预算等各方面都是决策者畅谈的问题。这阶段体现在加强能力建设或提升某种能力,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包括采购能力、供应商管理能力、市场管控能力、销售能力、客户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协作能力等能力,从价值链的角度来说,体现为三种: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协作(内外)价值链。这一阶段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也比较复查,一方面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配合企业形态组织,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培训等。这一阶段的信息化资本价值主要通过V效能价值来衡量(与企业形态共同产生的价值),当然还有财务指标来评估(投入价值与市场可衡量的财务收益),两者共而存之。

  3、商业价值创造阶段

  经过能力形成和提升阶段,企业形态与信息技术的匹配度必定较高,而且相互融合已经形成或提升某种能力,对信息化资本宿主将产生重大变化,这样就进入到商业价值创造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创新和变革效应,由信息化资本推动和支持过程创新及变革的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包含重建流程和组织架构带来的收入增长、响应速度的改善、规模缩减和产品质量提高,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变。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信息化资本宿主上,其组织的变革、创新的机制、合理的业务模式、新兴的商务模式、规范的流程等信息化资本价值的载体、原动力、必经之路,都将发生变革效应。此时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已经深入企业(主体)的任何角落,从决策者到操作者,都有非常清晰的描述。信息化资本媒介已经能够与企业形态融会贯通,各种信息技术方法论都得到恰到好处的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在不同的业务形态上都有恰到好处的应用。但是,由于新兴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会取得商业价值,其边缘效果却偏离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企业文化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变革或变异,在这过程体现出非常重要的无形指导。这一阶段的信息化资本价值主要还是通过V效能价值(与企业形态共同产生的价值)和C财务指标(投入价值与市场可衡量的财务收益)来衡量。

  4、核心价值塑造阶段

  经过商业价值创造阶段,信息化资本宿主将发生很大改变,组织变革、文化融合、业务创新、流程固化等,企业(主体)将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此时就进入核心价值塑造阶段。此阶段的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信息化资本媒介、信息化资本宿主三者都能很好的融合,无论是领导信息化意识形态、信息化驱动力、信息化投资决策、信息化投资预算,还是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的匹配度、信息技术方法论等,将融入企业(主体)核心竞争力中,同时形成品牌效应。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效应带来的价值,就是核心价值,即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中m,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能力表现的价值,无形价值,即盈余价值,可用评议指标来评估。但是,此阶段的总的信息化资本价值还是C+V+m。

  总之,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过程的发展阶段,是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信息化资本媒介、信息化资本宿主三者互相融合的阶段,它们之间的匹配度是信息化资本价值发挥效力的决定因素,主要体现企业形态与信息技术的匹配度和领导信息化意识形态与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匹配度。这也就是说,企业(主体)如果想获取更多的信息化资本价值,需要顶层设计,匹配企业(主体)的发展战略,依附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从“服务主业 提升能力 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做好规划,轻重有序,分步实施,最终实现提升企业(主体)核心竞争能力和品牌效应,创造价值。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