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庄重的场合对同学们说话,很荣幸,也很惶恐。其实,我并没什么资格在这里来谈论“国民素质”,因为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国民,我的素质并不比大多数人高。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国民素质,其实是有一些希望的。我想,今天就不妨来谈谈我的希望。
我想从我多年前看到的一个故事说起。这个故事我给很多朋友都讲过,今天还想再讲一遍。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西进运动的年代,主人公是一个西部的乡村医生。一个暴风雪的夜里,一个村民请医生去给他难产的妻子接生。医生随着村民上了路,心里不免有点儿嘀咕: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外面又有暴风雪,怎么能辨认道路?不过他发现,沿途经过的所有居民点,都在沿街的窗边点了一盏灯来为他们照明。他们很顺利的到了目的地,医生接生完毕,已是第二天的凌晨。他谢绝了村民留他在家过夜的邀请,还要赶紧赶回去,因为方圆几十里只有他一个医生。当他踏上归程的时候,他惊讶地看到:沿途房屋的窗,仍然有灯光摇曳。当他的马经过了一座房屋时,那灯便在他身后熄灭。他的身后,是无尽的黑暗,他的身前,却有一条由尽管是微弱的灯光所照亮的回家的路。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细节使我印象深刻:其一,那位医生在暴风雪之夜去为孕妇接生,随后又赶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我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坚守岗位,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人,是高素质的国民。例如,在这次日本地震灾害中,我们既看到了很多坚守岗位的员工,也看到了更多的日本民众,他们在无法抗拒的天灾面前,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那就是:用镇静和守秩序来防止天灾演变成人祸。这就是我们在形容日本震后惨状的词汇中,几乎找不到“混乱”这个词的原因。
其二,这个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那沿路窗前的灯光。对此,我想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去关心那些看似与己无关者的人,是高素质的人。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的恻隐之心,是不应该有国界的,更不应该用“选择性失明”来为冷漠与残忍辩护!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这位医生有感于自己的经历,想起了一段诗句:那里的握手比较有力,那里的微笑比较长久,那就是西部开始的地方!我也用它来作为我今天说话的结尾:希望我们的身边,多一些有力的握手和长久的微笑!
谢谢。
(根据赵利剑老师在2011年4月11日升旗仪式上的演讲录音整理)